下列加線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在上流社會里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分子。(降低了身份來觀察
      民情)
B.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形容書讀得多,學(xué)
      問淵博)
C.向武人賣弄風(fēng)雅,向文人裝作英雄。(文雅)
D.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捕魚的竹器)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加線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在上流社會里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分子。(降低了身份來觀察民情)
B.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形容書讀得多,學(xué)問淵博)
C.向武人賣弄風(fēng)雅,向文人裝作英雄。(文雅)
D.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捕魚的竹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
歸田賦
張衡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鴿鷓哀鳴;交頸頡頏,關(guān)關(guān)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鯊鰡。
  于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注]①蔡子,指蔡澤,戰(zhàn)國游士,久不得志,請?zhí)婆e給他看相,后發(fā)奮,入秦為相。②諒,的確。微昧,幽隱難知。③王雎、鴿鷓,都是鳥名。④曜靈,太陽。俄,斜。景,通“影”。望舒,月亮。⑤劬,勞累。⑥周孔,周公和孔子。
1.對下列句中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無明以佐時——略:高明的韜略。
B.于是仲令月仲——春:初春。
C.與世事乎長——辭:分離。
D.三皇之軌!悾宏愂觥
2.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以娛情/乘化以歸盡
B.般游之至樂/人馬倦
C.將回乎蓬廬/復(fù)言兮焉求
D.漁父以同嬉/知來者之可
3.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游都邑以永久
B.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
C.落云間之逸禽
D.感吾生之行休
4.對《歸田賦》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賦一開始就籠罩著個人與社會政治生活無法相容的氣氛,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
B.“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二句,道出《歸田賦》的主旨:寫歸田,只是用以排遣精神上的苦悶,并不是真的以隱逸為歸宿。因社會的昏亂不可救,個人的抱負無從施展,而逃遁于田園。而陶淵明的心情則舒坦得多、悠然得多,是真正逃離了“樊籠”,回到了自然。
C.“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保弘m仍然不能忘懷于對理想的政治模式的探究,但透露出張衡對社會對民生的那份關(guān)心在游樂當(dāng)中已經(jīng)消磨。
D.從文體語言上看,辭、賦都由詩演變而來,句式比較整齊,韻律比較和諧。前者更接近詩,后者則進一步散文化了,長短句增多,是有韻的散文。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

  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庭,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予與同杜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對下列加粗、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大閹亦逡巡畏義                    (猶疑不決)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裝瘋狂)

      C.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                 (古時編制戶口,十家為“伍”)

      D.又有剪發(fā)杜門                     (閉門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劃線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意義不相同的是(。

  A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書而投繯道路

  3.對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劃線詞意義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兩個“發(fā)”字相同,③④兩個“之”字不同

  B.①②兩個“發(fā)”字相同,③④兩個“之”字相同

  C.①②兩個“發(fā)”字不同,③④兩個“之”字不同

  D.①②兩個“發(fā)”字不同,③④兩個“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僦伊x暴于朝廷  ②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

  A.①忠義暴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聽說《詩經(jīng)》《書經(jīng)》的教誨

  B.①忠義暴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受過詩書的教誨

  C.①忠義顯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受過詩書的教誨

  D.①忠義顯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聽說《詩經(jīng)》《書經(jīng)》的教誨

  5.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第一段表達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貴,顯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闡明五人之死的巨大價值。

  C.第一段敘議結(jié)合,以議為主,使文章不僅具有說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運用對比的手法,如把“高爵顯位”之人的“辱人賤行”與五人“激昂不顧”對比,突出五人“榮于身后”的顯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

  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庭,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予與同杜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對下列加粗、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大閹亦逡巡畏義                    (猶疑不決)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裝瘋狂)

      C.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                 (古時編制戶口,十家為“伍”)

      D.又有剪發(fā)杜門                     (閉門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劃線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意義不相同的是( )

  A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書而投繯道路

  3.對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劃線詞意義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兩個“發(fā)”字相同,③④兩個“之”字不同

  B.①②兩個“發(fā)”字相同,③④兩個“之”字相同

  C.①②兩個“發(fā)”字不同,③④兩個“之”字不同

  D.①②兩個“發(fā)”字不同,③④兩個“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僦伊x暴于朝廷  ②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

  A.①忠義暴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聽說《詩經(jīng)》《書經(jīng)》的教誨

  B.①忠義暴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受過詩書的教誨

  C.①忠義顯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受過詩書的教誨

  D.①忠義顯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聽說《詩經(jīng)》《書經(jīng)》的教誨

  5.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第一段表達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貴,顯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闡明五人之死的巨大價值。

  C.第一段敘議結(jié)合,以議為主,使文章不僅具有說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運用對比的手法,如把“高爵顯位”之人的“辱人賤行”與五人“激昂不顧”對比,突出五人“榮于身后”的顯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學(xué)習(xí)周報 語文 人教課標(biāo)高二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2009-2010學(xué)年 第17期 總第173期 人教課標(biāo)版(選修)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曹端傳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永樂六年舉人。五歲見《河圖》《洛書》,即畫地以質(zhì)之父。及長,專心性理。其學(xué)務(wù)躬行實踐,而以靜存為要。讀宋儒《太極圖》《通書》《西銘》,嘆曰:“道在是矣!焙V志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謂:“佛氏以空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從之。繼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既葬,廬墓六年。

  端初讀謝應(yīng)芳《辨惑編》,篤好之,一切浮屠、巫覡(xí)、風(fēng)水、時日之說屏不用。上書邑宰,毀淫祠百余,為設(shè)里社、里谷壇,使民祈極。年荒勸振,存活甚眾。為霍州學(xué)正,修明圣學(xué)。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訟。知府郭晟問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标砂菔堋T馄D歸,澠池、霍諸生多就墓次受學(xué)。服闋,改薄州學(xué)正;簟⒈梢馗魃险聽幹,霍奏先得請。

  霍州李德與端同時,亦講學(xué)于其鄉(xiāng)。及見端,退語諸生曰:“學(xué)不厭,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達事變,末學(xué)鮮或及之。古去‘得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諸生得人師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誼,命諸生延致之,講明正學(xué)。

  端先后在霍十六載,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諸生服喪之年,霍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貧不能歸葬,遂留葬霍。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

年荒勸振   勸振:勉勵賑災(zāi)

B.

墓次受學(xué)  墓次:指服喪人的臨時住處

C.

端亦高其誼 行:行為

D.

命諸生延致之 延致:請……回來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

A.

非天命性   端為《夜行燭》一書進

B.

學(xué)務(wù)躬行實踐 至知古今

C.

靜存為要  忽魂悸魄動

D.

吏不敢欺  此寡人之罪也

(3)

下面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xiàn)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項是

①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

②繼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廬墓六年。

④上書邑宰,毀淫祠百余。

⑤年荒勸振,存活甚眾。

⑥貧不能歸葬,遂留葬霍。

[  ]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⑤⑥

D.

①②③⑥

(4)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  ]

A.

曹端讀謝應(yīng)芳的《辨惑編》后對佛教道教、巫婆神漢、陰陽先生、兇時吉日的說法都不相信,說明他開始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B.

曹端為百姓設(shè)里社、里谷壇,讓百姓祈禱好收成,在我們看來仍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

與曹端同在霍州講學(xué)的李德見到曹端,離開時對曹端的學(xué)生說了一番話,贊揚曹端學(xué)識廣博,是難得的人師。表明李德是個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

曹端去世,諸生服喪之年,霍州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載,做官時為政公廉。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學(xué)務(wù)躬行實踐,而以靜存為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佛氏以空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去“得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諸生得人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1 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日喻說
蘇軾
  生而眇者[1]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笨郾P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骸叭罩馊鐮T。”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焙沃^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蹦蠖灾,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3],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xué)而務(wù)求道,皆北方之學(xué)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xué)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jīng)術(shù)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wù)學(xué)。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xué)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選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雙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一種竹制管樂器。[3]沒人:能潛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燭而得其形——捫:撫摸
B.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達:通達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也歟——致:自然獲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務(wù)學(xué)——務(wù):致力、從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扣盤得其聲/順風(fēng)呼,聲非加疾也
B.以未嘗見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出人也遠矣
C.士雜學(xué)而不志道/王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D.生不識水,雖壯,見舟而畏之/于其身也,恥師焉,惑矣
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補充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他日(眇者)揣籥,以為日也
B.(人)以其言試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C.昔者(朝廷)以聲律取士,士雜學(xué)而不志于道
D.(吳彥律)方求舉于禮部,(蘇子)作《日喻》以告之
4.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主要在闡述治學(xué)做學(xué)問所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文章開頭用雙目失明的眇者為喻,指出當(dāng)今不務(wù)學(xué)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鉆研學(xué)問之道,而是依賴他人片面的見解,卻就此而滿足,這是極其錯誤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沒人”一事設(shè)喻,強調(diào)做學(xué)問,要“致道”,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唯一的法則。
C.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贊賞、鼓勵吳彥律有志于學(xué)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會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學(xué)游泳一樣,對學(xué)習(xí)馬馬虎虎,急功近利,“不學(xué)而務(wù)求道”的不良學(xué)風(fēng)。
D.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語言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一味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fēng)趣的后面,我們又能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的鄭重與嚴肅。
5.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沒者,豈茍然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浙江省杭師大附中2012屆高三第三次月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日喻說

蘇軾

  生而眇者[1]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2],以為日也。日之與鐘、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3],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xué)而務(wù)求道,皆北方之學(xué)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xué)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經(jīng)術(shù)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wù)學(xué)。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xué)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雙眼失明的瞎子。[2yuè):古代的一種竹制管樂器。[3]沒人:能潛水的人。

(1)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燭而得其形           捫:撫摸

B.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  達:傳達

C.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也歟    致:自然獲得、得到

D.

士知求道而不務(wù)學(xué)         務(wù):致力、從事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扣盤得其聲          順風(fēng)呼,聲非加疾也

B.

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出人也遠矣

C.

士雜學(xué)而不志道        冰,水為之而寒

D.

生不識水,雖壯,見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恥師焉,惑矣

(3)

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本文主要在闡述治學(xué)做學(xué)問所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文章開頭用雙目失明的眇者為喻,指出當(dāng)今不務(wù)學(xué)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鉆研學(xué)問之道,而是依賴他人片面的見解,卻就此而滿足,這是極其錯誤的。

B.

文章第4段,作者以“沒人”一事設(shè)喻,強調(diào)做學(xué)問,要“致道”,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唯一的法則。

C.

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贊賞、鼓勵吳彥律有志于學(xué)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會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學(xué)游泳一樣,對學(xué)習(xí)馬馬虎虎,急功近利,“不學(xué)而務(wù)求道”的不良學(xué)風(fēng)。

D.

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語言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一味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fēng)趣的后面,我們又能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的鄭重與嚴肅。

(4)

用“∕”給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斷句。

達 者 告 之 雖 有 巧 譬 善 導(dǎo) 亦 無以 過 于 盤 與 燭 也 自 盤 而 之 鐘 自 燭 而 之 籥 轉(zhuǎn) 而 相 之 豈 有 既 乎。

(5)

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沒者,豈茍然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22分。其中,選擇題,12分,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

日喻說             蘇 軾

①生而眇者[1]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無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焙沃^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蹦蠖灾,斯以為也歟!

④南方多沒人[3],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xué)而務(wù)求道,皆北方之學(xué)沒者也。

⑤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xué)而不志道;今世以經(jīng)術(shù)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wù)學(xué)。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xué)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雙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樂器。[3]沒人:能潛水的人。

1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燭而得其形                    捫:撫摸

B.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無異于眇    達:傳達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也歟           致:自然獲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務(wù)學(xué)                 務(wù):致力、從事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扣盤得其聲                順風(fēng)呼,聲非加疾也

B.以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出人也遠矣

C.士雜學(xué)而不志道            冰,水為之而寒

D.生不識水,雖壯,見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恥師焉,惑矣

14.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B.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C.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D.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15.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主要在闡述治學(xué)做學(xué)問所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文章開頭用雙目失明的眇者為喻,指出當(dāng)今不務(wù)學(xué)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鉆研學(xué)問之道,而是依賴他人片面的見解,卻就此而滿足,這是極其錯誤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沒人”一事設(shè)喻,強調(diào)做學(xué)問,要“致道”,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唯一的法則。

C.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贊賞、鼓勵吳彥律有志于學(xué)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會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學(xué)游泳一樣,對學(xué)習(xí)馬馬虎虎,急功近利,“不學(xué)而務(wù)求道”的不良學(xué)風(fēng)。

D.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語言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一味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fēng)趣的后面,我們又能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的鄭重與嚴肅。

16.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0分)   

①然則道卒不可求歟?(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沒者,豈茍然哉。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22分。其中,選擇題,12分,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
日喻說            蘇 軾
①生而眇者[1]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笨郾P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骸叭罩馊鐮T!睊袪T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焙沃^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弊酉脑唬骸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④南方多沒人[3],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xué)而務(wù)求道,皆北方之學(xué)沒者也。
⑤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xué)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經(jīng)術(shù)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wù)學(xué)。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xué)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雙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樂器。[3]沒人:能潛水的人。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捫燭而得其形           捫:撫摸
B.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達:傳達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致:自然獲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務(wù)學(xué)          務(wù):致力、從事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扣盤而得其聲       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
B.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C.士雜學(xué)而不志于道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小題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B.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C.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D.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小題4: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主要在闡述治學(xué)做學(xué)問所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文章開頭用雙目失明的眇者為喻,指出當(dāng)今不務(wù)學(xué)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鉆研學(xué)問之道,而是依賴他人片面的見解,卻就此而滿足,這是極其錯誤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沒人”一事設(shè)喻,強調(diào)做學(xué)問,要“致道”,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唯一的法則。
C.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贊賞、鼓勵吳彥律有志于學(xué)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會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學(xué)游泳一樣,對學(xué)習(xí)馬馬虎虎,急功近利,“不學(xué)而務(wù)求道”的不良學(xué)風(fēng)。
D.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語言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一味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fēng)趣的后面,我們又能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的鄭重與嚴肅。
小題5: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0分)    
①然則道卒不可求歟?(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沒者,豈茍然哉!(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湖南省高三上學(xué)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22分。其中,選擇題,12分,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

日喻說             蘇 軾

①生而眇者[1]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笨郾P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焙沃^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弊酉脑唬骸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蹦蠖灾粒挂詾橹乱矚e!

④南方多沒人[3],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xué)而務(wù)求道,皆北方之學(xué)沒者也。

⑤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xué)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經(jīng)術(shù)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wù)學(xué)。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xué)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雙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樂器。[3]沒人:能潛水的人。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捫燭而得其形                    捫:撫摸

B.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    達:傳達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致:自然獲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務(wù)學(xué)                 務(wù):致力、從事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扣盤而得其聲                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

B.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C.士雜學(xué)而不志于道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小題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B.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C.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D.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dǎo)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

【小題4】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主要在闡述治學(xué)做學(xué)問所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文章開頭用雙目失明的眇者為喻,指出當(dāng)今不務(wù)學(xué)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鉆研學(xué)問之道,而是依賴他人片面的見解,卻就此而滿足,這是極其錯誤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沒人”一事設(shè)喻,強調(diào)做學(xué)問,要“致道”,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唯一的法則。

C.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贊賞、鼓勵吳彥律有志于學(xué)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會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學(xué)游泳一樣,對學(xué)習(xí)馬馬虎虎,急功近利,“不學(xué)而務(wù)求道”的不良學(xué)風(fēng)。

D.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語言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一味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fēng)趣的后面,我們又能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的鄭重與嚴肅。

【小題5】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0分)   

①然則道卒不可求歟?(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沒者,豈茍然哉。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