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量筒量取溶液,仰視量筒內(nèi)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讀數(shù)為18毫升;倒出部分液體后,俯視凹液面的最低處,讀數(shù)為9毫升.則該學生實際倒出的溶液體積(  )
A.小于9毫升B.等于9毫升C.大于9毫升D.無法確定范圍

分析 使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讀數(shù)時視線要和液柱凹液面的最低處相平.仰視容易將示數(shù)讀小,俯視容易將示數(shù)讀大.

解答 解:仰視讀數(shù)小,但量取到的實際液體體積偏大;仰視量筒內(nèi)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讀數(shù)為18毫升,實際大于18毫升;倒出部分液體后,俯視凹液面的最低處,將剩余液體的體積讀大,剩余液體的體積就是小于9毫升的,則該學生實際倒出的溶液體積大于9毫升.
故選C.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量筒的使用方法,仰視讀數(shù)小,俯視讀數(shù)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廣西省欽州市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硝酸銨(NH4NO3)受到撞擊或受熱后會發(fā)生爆炸性的分解,可用作炸藥。又因其含氮量比較高,也用作化學肥料。試計算:

(1)硝酸銨中各元素的質量比。

(2)100g硝酸銨中含氮元素的質量。

(3)多少克硫酸銨中的氮元素與100g硝酸銨中氮元素的質量相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廣東省東莞市堂六校九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根據(jù)下圖提供的信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鈉離子最外層有1個電子 B.鈉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2.99

C.鈉屬于金屬元素 D.鈉的質子數(shù)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的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
A.自來水B.礦泉水C.蒸餾水D.鹽汽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有關“一定”和“不一定”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只生成一種物質的化學反應一定是化合反應
B.氧化反應不一定是化合反應
C.物質跟氧氣發(fā)生的化學反應一定是氧化反應
D.氧化反應不一定有明顯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0.現(xiàn)有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請回答問題:

(1)寫出標有儀器的名稱是:a錐形瓶;b集氣瓶.
(2)實驗時制取氧氣,在加入藥品之前應檢查裝置氣密性.
(3)可用于實驗室制備和收集氧氣的一套裝置是AC(填字母),寫出用此裝置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氯酸鉀$→_{加熱}^{二氧化錳}$氯化鉀+氧氣.
(4)若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實驗結束,停止加熱時要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防止水倒流入試管中,炸裂試管,實驗中發(fā)現(xiàn)水槽中的水變成了淺紫紅色,你認為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試管口沒有放一團棉花.
(5)若分解過氧化氫制取氧氣,供選用的裝置如圖2:
要得到平穩(wěn)的氧氣流,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甲(填“甲”或“乙”);若用丙裝置收集生成的氧氣,丙中盛放的液體試劑是水,氣體應從b(填“a”或“b”)端導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17.小雪同學發(fā)現(xiàn)家里有一瓶無標簽的無色液體,她為了探究它是何種物質,做了如下實驗:把此液體編號為A,在A中加入黑色粉末C,稍微振蕩,在常溫下就能迅速產(chǎn)生氣體B,她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盛B的集氣瓶中,木條劇烈燃燒,而C的質量在反應前后沒有改變.如把黃色粉末E點燃后放入盛B的集氣瓶中,能劇烈燃燒,生成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F.
(1)根據(jù)小雪的實驗,寫出下列物質的名稱或符號:
A過氧化氫、B氧氣、C二氧化錳、E硫、F二氧化硫.
(2)在橫線上寫出發(fā)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把基本反應類型寫在括號內(nèi).
①A中加入黑色粉末C:過氧化氫$\stackrel{二氧化錳}{→}$水+氧氣;
②E的燃燒:硫+氧氣$\stackrel{點燃}{→}$二氧化硫;
(3)C是過氧化氫反應中的催化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
D.分子可以構成物質,而原子只能構成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液氮可用作制冷劑
B.氧氣可用作火箭發(fā)射的燃料
C.氦氣可用來填充探空氣球
D.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要保護空氣,防止污染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