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丁二酮(C4H6O2)可用作糖果增香劑。下列關于丁二酮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丁二酮中含有氧分子

B.丁二酮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最大

C.丁二酮中碳氫氧元素質量比為4:6:2

D.丁二酮中含有4個氫原子、6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A.丁二酮中含有氧元素。此項不正確。B.丁二酮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最大,此項正確。;C.丁二酮中碳氫氧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比為4:6:2 D.1個丁二酮分子中含有4個氫原子、6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故答案選擇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μm的顆粒,大氣中PM2.5含量增高易導致霧霾天氣。下列關于“霧霾”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工業(yè)廢氣、汽車尾氣是產生霧霾的主要原因

B.為了減少霧霾的危害,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倡導市民騎自行車上、下班,減少霧霾

D.就地焚燒大量農作物秸稈會加重霧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填寫對應的元素符號

(1)氧元素 (2)氯元素 (3)鐵元素 (4)汞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右圖是甲、乙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1)t2時,甲物質的溶解度為 ;

(2)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任填一條)

(3)分析t1時,將10g乙物質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 (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欲使t2時乙物質的飽和溶液變?yōu)椴伙柡腿芤海刹扇〉姆椒?/span> (任填一種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混合氣體中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氫氣和氧氣中的一種或幾種,當混合氣體依次通過澄清石灰水,灼熱的氧化銅和無水硫酸銅時,可依次觀察到石灰水不變渾濁,氧化銅變紅色,無水硫酸銅變藍色.由此可以判斷:

(1)原混合氣體中一定含有

(2)原混合氣體中一定不含有 ,可能含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屬于混合物的是

A.氧氣 B.清新的空氣 C.氯酸鉀 D.金剛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硒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嚴重缺硒有可能誘發(fā)皮膚疾。阎脑有驍(shù)為34,質子數(shù)與中子數(shù)之和為79.下列有關硒原子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核電荷數(shù)為79

B.核外電子數(shù)為34

C.質子數(shù)為34

D.中子數(shù)為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5分)氯化鈉是重要的調味品,是舌尖上最不可缺少的味道。下面三幅示意圖分別表示不同的化學反應,但生成物中都有氯化鈉。

(1)圖1是金屬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的微觀示意圖,氯化鈉由 構成(填微粒符號)。由圖1可知,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結構中的 (填字母序號)有密切的關系;

A.最外層電子數(shù) B.內層電子數(shù) C.質子數(shù)

(2)圖2描述了NaOH溶液與鹽酸反應的微觀實質,圖中A、B、C處應填入的化學符號依次為 ;

(3)圖3所示的四種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填化學式),請標出N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0分)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發(fā)明的“聯(lián)合制堿法”主要原理是:I.向濃氨水中通入足量的CO2,使氨氣、水和CO2發(fā)生化合反應而生成NH4HCO3溶液;II.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食鹽細粒,充分攪拌,會析出溶解度較小的小蘇打固體并得到化肥溶液;III.加熱析出的固體制取純堿。此法經過調整并應用于化工產業(yè),某化工企業(yè)的工藝流程示意圖如下:

請完成下列填空:

(1)“聯(lián)合制堿原理II”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在如圖的流程中,先加Ca(OH)2溶液的目的是 ,再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

(3)“操作1”的名稱是 ,“氨化溶液”后,溶液的pH 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從而有利于吸收“氣體A”,氣體A為 (填名稱)。

(4)利用“270℃以上小蘇打完全分解,純堿受熱不分解”的性質,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實驗室所購純堿(假設所含雜質均為小蘇打)進行了如下實驗:稱取20.00g干燥的固體樣品放入坩堝,300℃恒溫加熱至質量不變,在干燥器中冷卻后稱量殘留固體質量為19.38g。

根據(jù)題目所給信息,計算該樣品中純堿的質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