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是兩個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加熱硫酸銅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后生成物”的實驗過程示意圖:
【甲組】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加熱后產(chǎn)生黑色的氧化銅.
【乙組】為尋找實驗中沒有產(chǎn)生氧化銅的原因,他們進行了以下實驗探究:
【查閱資料】在酸性條件下,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在溶液中可發(fā)生如下反應:
6NaOH+4CuSO4=3Na2SO4+Cu4(OH)6SO4↓,生成的堿式硫酸銅是不溶于水的藍白色固體,加熱不易發(fā)生分解.
【提出猜想】根據(jù)資料分析,同學們針對試管中溶液呈酸性的原因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Ⅰ:硫酸銅溶液呈酸性;猜想Ⅱ:生成的硫酸鈉使溶液呈酸性.
【實驗與結論】
實驗①:用pH試紙測定硫酸銅溶液的酸堿度,得出其pH_____7(填“>”、“<”或“﹦”),硫酸銅溶液呈酸性,猜想Ⅰ成立.
實驗②:向盛有硫酸鈉溶液的試管中逐滴加石蕊溶液,觀察到溶液顯紫色,硫酸鈉溶液呈_______(填“酸”、“中”或“堿”)性,猜想Ⅱ不成立.
【交流和反思】
(1)乙組同學認真分析甲組實驗后,一致認為不需要通過實驗就能判斷猜想Ⅱ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
(2)在化學反應中,相同的反應物因質量比不同可能會導致生成物不同,請另舉一例:_______(寫出反應物的化學式即可).
【拓展與延伸】
鹽溶液____________(填“一定”、“不一定”)呈中性,如碳酸鈉溶液呈_______性。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鎮(zhèn)江丹陽市2017屆九年級中考二;瘜W試卷 題型:探究題
向硫酸鐵溶液中投入一小塊金屬鈉,反應劇烈,產(chǎn)生如圖現(xiàn)象:
(1)硫酸鐵溶液為_____色。
(2)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2017屆九年級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不屬于新能源開發(fā)和利用的是
A. 火力發(fā)電 B. 風力發(fā)電 C. 氫燃料客車 D. 太陽能電池路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2017屆九年級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物質的檢驗方法和結論都合理的是
A.加入稀鹽酸,有無色氣體產(chǎn)生的物質中一定含有碳酸鹽
B.用燃著的木條伸入某氣體中,火焰熄滅,則該氣體一定是二氧化碳
C.經(jīng)點燃,產(chǎn)生藍色火焰的氣體不一定是一氧化碳
D.嘗一下,有咸味的白色固體一定是食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2017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素質測評化學試卷 題型:信息分析題
下圖是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1)物質c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
(2)物質a的溶解度等于物質c的溶解度的溫度是_________;
(3)t2℃時,用50g水配制物質a的飽和溶液,至少需要______g物質a;
(4)將t1℃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至t2℃(溶劑量不變),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shù)由大到小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2017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素質測評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下列依據(jù)實驗目的所設計的實驗方案中,正確的是( )
選項 | 實驗目的 | 實驗方案 |
A | 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 | 加適量稀硫酸 |
B | 除去CaO中的CaCO3 | 加水溶解,過濾 |
C | 除去CO2中的HCl氣體 | 將混合氣體通入NaOH溶液 |
D | 除去KNO3溶液中的KCl | 加適量的AgNO3溶液,過濾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2017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素質測評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下列物品所使用的材料中,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A. 鈦合金表鏈 B. 紫砂壺 C. 手機塑料外殼 D. 真絲圍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西省吉安市2017屆九年級下學期六校聯(lián)考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分類是學習化學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質按單質、堿、氧化物的順序排列的是( 。
A. 空氣、氫氧化鈉、冰水混合物 B. 液氧、純堿、過氧化氫
C. 氮氣、熟石灰、生石灰 D. 生鐵、酒精、干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