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科學學習小組為了分析生鐵中鐵的含量,進行了如下實驗研究:取12g生鐵與10%的
鹽酸反應,并繪制了加入鹽酸質量與放出氣體質量的關系圖(見圖).(說明:生鐵中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鹽酸、硫酸銅溶液反應.)
(1)鐵完全反應用去鹽酸的質量為146g.
(2)生鐵中鐵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3)某同學列出了如下計算式:生鐵與鹽酸剛好反應完全時所得溶液質量=(146+12-a)g小明對該計算式提出了質疑,請指出其中的錯誤.溶液質量不包括氫氣質量和剩余雜質的質量,所以還要減去雜質的質量.

分析 (1)從圖示可得鹽酸的質量,
(2)根據鐵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已知所用鹽酸的質量和質量分數,能夠計算出生鐵中鐵的質量分數.
(3)所得溶液質量應該是物質的總質量減去不溶性雜質和生成的氣體的質量.

解答 解:(1)鐵完全反應用去鹽酸的質量從圖示中可以看出是146g,答案:146;
(2)設與鹽酸反應的鐵的質量為x.
Fe+2HCl=FeCl2+H2
56   73
x   146g×10%
$\frac{56}{x}=\frac{73}{146g×10%}$
x=11.2g                         
生鐵中鐵的質量分數為=$\frac{11.2g}{12g}$×100%=93.3%           
 答:生鐵中鐵的質量分數為93.3%.
(3)生鐵與鹽酸剛好反應完全時所得溶液質量應是物質的總質量減去不溶性雜質和生成的氣體的質量.
故答案為:(1)146;
(2)93.3%;(3)溶液質量不包括氫氣質量和剩余雜質的質量,所以還要減去雜質的質量.

點評 學會看曲線圖是需要同學們掌握的一種技能,抓住起點,轉折點和曲線的走勢是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甲、乙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t2℃時,甲的飽和溶液中溶質和溶劑的質量之比為2:5
B.t2℃時甲、乙各100g飽和溶液從t2℃降溫到t1℃,溶液質量仍相等
C.t1℃時,甲、乙兩種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等
D.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物質的溶液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溶液質量因發(fā)生化學變化而增大的是( 。
A.濃鹽酸B.氯化鉀溶液C.濃氨水D.氫氧化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同學們在做實驗時發(fā)現,將鎂條放入某CuCl2溶液中,鎂條表面有氣泡產生,對于這一異常現象的原因,同學們設計了以下探究方案進行討論,其中沒有意義的是( 。
A.甲同學用鎂粉與該CuCl2溶液反應,觀察產生氣泡的快慢
B.乙同學猜想該CuCl2溶液呈酸性,并用pH試紙檢測
C.丙同學用鋅粒與該CuCl2溶液反應,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
D.丁同學推測該氣體可能是H2,并收集氣體用點燃法檢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6.某同學采用如圖裝置,用一些植物的器官來代替MnO2作催化劑,分解H2O2制取氧氣.實驗各取溶質質量分數20%H2O2溶液的質量34克,記錄數據如下表.
序號植物的器官及質量收集氣體的體積(毫升)收集氣體的時間(分鐘)
1大顆粒胡蘿卜16克255
2大顆粒馬鈴薯16克385
3小顆粒馬鈴薯16克805
請依據上述信息分析:
(1)要使胡蘿卜能夠更快地催化過氧化氫的分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將胡蘿卜切成更小的顆粒.
(2)該實驗裝置中,量筒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方便測量氣體的體積.
(3)試計算34克20%的H2O2溶液中的溶質完全分解,能制得氧氣多少克?(寫出具體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可用于除去水垢的是(  )
A.活性炭B.二氧化硫C.氯化鉀D.食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微粒是構成化學物質的基礎,下列對微粒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僅有碳原子構成的物質屬于純凈物
B.原子中一定含有質子、中子、電子
C.NaCl是由離子構成的,所以HCl也是由離子構成的
D.氯原子和氯離子的核電荷數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A.
讀取液體體積
B.
滴加液體
C.
稀釋濃硫酸
D.
熄滅酒精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古絲綢之路就傳播了我國的文明和科技.下列我國的發(fā)明和技術生產工藝中主要體現物理變化的是( 。
A.糧食釀酒B.制火藥C.濕法煉銅D.海水曬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