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化學。 為了防止食品腐敗,在許多食品包裝盒中都有一包黑色粉末。這種粉末是一種除氧劑。該粉末沒有失效時呈黑色,失效后帶有紅棕色。為了確定該粉末的成分,劉明做出了以下的猜想:
猜想1:該粉末是木炭粉 猜想2:該粉末是鐵粉
猜想3:該粉末是木炭粉和鐵粉的混合物
劉明取沒有失效的該粉末,分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如下實驗,填寫表中空格。
試驗操作 | 試驗現(xiàn)象 | 猜想是否成立 | |
實驗1 | 加入足量的硫酸銅溶液 | 黑色粉末變成紅色 | 猜想1: |
實驗2 | 加入足量的 | 黑色粉末逐漸溶解,有大量的氣泡產(chǎn)生 | 猜想2:成立 |
實驗3 | 用磁鐵吸引 | 粉末被全部吸引 | 猜想3: |
交流與反思:
(1)寫出實驗2中發(fā)生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反應(yīng)屬于_______反應(yīng)。
(2)根據(jù)失效后的顏色判斷,該粉末失效的原因是 ,變質(zhì)后得到的紅棕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 (填物質(zhì)的化學式)。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圖像分別與選項中的操作相對應(yīng),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鹽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入Na2CO3 溶液
B.向一定量的MnO2固體中加入一定量的過氧化氫溶液
C.向一定量的稀鹽酸中滴入NaOH溶液
D.一定溫度(t ℃)時,向一定量的飽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化工廠排出的廢水透明、澄清、略顯藍色。一同學取少量廢水,用鹽酸酸化,有白色沉淀生成(不溶于稀硝酸)。過濾,將所得的濾液分成兩份,一份濾液中加入稀硫酸,也有白色沉淀生成(不溶于稀硝酸);另一份濾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產(chǎn)生藍色沉淀。已知白色的Fe(OH)2固體在潮濕的空氣中可生成紅褐色的Fe(OH)3。試回答:
(1)過濾后,向濾液中滴加NaOH溶液,開始時觀察不到藍色沉淀,原因是:
。
(2)該同學設(shè)計了一個從廢水中除去重金屬離子的實驗方案如下:
①固體A中一定含有的物質(zhì)為 (寫化學式)。
②溶液B中的溶質(zhì)一定含有 (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氯化鈉固體配制100g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氯化鈉溶液,下列儀器中必需用到的是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A.②④⑥⑦ B.①④⑤⑥ C.①③⑤⑦ D.①②④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校老師為緩解畢業(yè)班學生的學習壓力,周末組織同學們集體外出野炊。請你參與并回答下列問題:
(1)李亮生火時,向灶里塞滿木柴,但火焰很小,王強過來將木柴架空,木柴就燃燒得旺盛了,這是因為________(填序號);
A.降低了木柴的著火點 B.增加了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C.增大了木柴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2)胡軍將澄清的井水煮沸后,發(fā)現(xiàn)有沉淀產(chǎn)生,說明該井水屬于__________(填“硬”或“軟”)水;
(3)歐陽諾用開水給老師泡茶,發(fā)現(xiàn)茶杯內(nèi)的網(wǎng)罩可以將茶葉和茶水分開,飲用起來很方便。此原理與化學實驗操作中的____________相同;
(4)野炊結(jié)束后,為防止引發(fā)火災(zāi),老師提醒同學們應(yīng)該熄滅所有的余火。請你推薦一種簡單易行的滅火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人體的血液中,鉀元素含量偏低會影響肌肉和神經(jīng)的功能.一種醫(yī)用含鉀化合物的溶液能跟硝酸銀溶液反應(yīng)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該化合物是( ▲ )
A.KNO3 B.K2CO3 C.KCl D.K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兩種溶液混合,生成了一種沉淀。用酸堿鹽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 若兩種溶液均為無色,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則兩種溶液中的溶質(zhì)可能是
▲ 和 ▲ ;
(2) 若兩種溶液均為無色,生成的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有氣體產(chǎn)生,則兩種溶液中的溶質(zhì)可能是 ▲ 和 ▲ ;
(3)若一種溶液有色,另一種無色,生成的沉淀溶于稀鹽酸且無氣體產(chǎn)生,沉淀可能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