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學用語表示或?qū)懗隽W臃柕囊馑迹?/p>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
(2)能保持氬氣化學性質(zhì)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
(3)2個鐵離子___ __;
(4)NH4+__ 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鹽城市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選項沒有錯誤的是
A | 液態(tài)氧——火箭的燃料 | B | 決定元素的種類——質(zhì)子數(shù) |
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 | 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zhì)——最外層電子數(shù) | ||
C | 鐵——由分子構(gòu)成 | D | 分子——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
二氧化碳——由原子構(gòu)成 | 原子——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最小粒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無錫市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取用少量液體 B.過濾 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D.加入塊狀固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重慶市開縣五校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按要求書寫出下列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1)紅磷在空氣中燃燒: ;
(2)生成水的分解反應 ;
(3)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安徽省蚌埠市四校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guān)催化劑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催化劑是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的物質(zhì)
B.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zhì)量和化學性質(zhì)不變
C.催化劑可提高某些化學反應速率
D.催化劑不能改變生成物的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山東省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如圖是某同學用來除去水中難溶性雜質(zhì)時所采用的過濾裝置圖,試回答:
(1)寫出標號儀器的名稱:a ,b ,c 。
(2)該圖中存在的三處明顯錯誤是:
① ;
② ;
③ 。
(3)該同學發(fā)現(xiàn)過濾后的濾液仍然渾濁,則可能的原因是:
① ;
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江陰市敔山灣實驗學校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guān)于分子和原子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 1滴水中含有1.67×1021個水分子,說明分子很小
B. 水結(jié)冰后,水分子停止運動
C. 夏天溫度計示數(shù)上升,說明溫度升高汞原子之間間隔變大
D. 氧氣和臭氧的性質(zhì)不同,因為分子的結(jié)構(gòu)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外國語學校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1)潔凈的空氣對人類和其他動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煙塵對空氣造成了污染。
①目前,很多地區(qū)空氣污染指數(shù)超標,原因之一是 .
A.人的呼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燒 D.太陽能的利用
②把a、b、c、d產(chǎn)生的原因的序號填在橫線上.
A.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人大氣中;
C.一氧化碳進入室內(nèi); D.冰箱制冷劑氟利昂等排人大氣中;
a.形成酸雨 ;b.產(chǎn)生“溫室效應” ;
c.破壞臭氧層 ;d.使人中毒 .
(2)能源、環(huán)境與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
①目前,人類以化石燃料為主要能源,常見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②為減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將其轉(zhuǎn)化為可燃性氣體,此過程可認為是碳與水的反應,其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
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 .該反應生成物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 .
③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人們積極尋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NH3燃燒的產(chǎn)物沒有污染,且釋放大量能量,有一定應用前景.將NH3燃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補充完4NH3+3O26H2O+ .
④某一有機物C3H8O在空氣中燃燒,產(chǎn)生二氧化碳和水,請你寫出其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