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大量的城市改造美化了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在修路中用到大量的生石灰來使松軟的地基變結實,這其中發(fā)生的變化有:①將生石灰(化學名為氧化鈣)敲碎成粉末;②生石灰遇水變成熟石灰(化學名為氫氧化鈣);③熟石灰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堅硬的碳酸鈣,從而把磚、碎石、粘土、沙子牢牢地粘合在一起.其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有
 
個.
考點: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
專題:物質(zhì)的變化與性質(zhì)
分析:有新物質(zhì)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zhì)生成的變化叫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zhì)生成.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jù)是:是否有新物質(zhì)生成.①將生石灰(化學名為氧化鈣)敲碎成粉末,沒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物理變化;②生石灰遇水變成熟石灰(化學名為氫氧化鈣);③熟石灰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堅硬的碳酸鈣,都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解答:解: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jù)是:是否有新物質(zhì)生成.①將生石灰(化學名為氧化鈣)敲碎成粉末,沒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物理變化;②生石灰遇水變成熟石灰(化學名為氫氧化鈣);③熟石灰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堅硬的碳酸鈣,都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答案為:2
點評:本考點考查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qū)別,基礎性比較強,只要抓住關鍵點:是否有新物質(zhì)生成,問題就很容易解決.本考點主要出現(xiàn)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溶液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可口可樂汽水和白蒲黃酒都屬于溶液
B、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C、一定溫度下,向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加入水后會變成不飽和溶液
D、某物質(zhì)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所溶解的質(zhì)量就是該物質(zhì)的溶解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錳是在地殼中廣泛分布的元素之一,1774年瑞典化學家伯格曼的助手甘恩分離出了金屬錳.經(jīng)過試驗,張萌發(fā)現(xiàn)錳(Mn)也能排入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如下所示部分金屬已省略).
 
、Na、Mg、
 
、Mn、
 
、Fe
(1)用元素符號將空格處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補充完整.
(2)已知錳元素顯+2價,寫出兩個有金屬錳參加的置換反應:①
 
;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A、食物腐爛B、工業(yè)上制取氧氣
C、酒精燃燒D、鐵釘生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A、B、C三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t1℃時,15gA放入50g水中,得到65gA溶液
B、t2℃時,A、B、C三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大小關系為A=B>C
C、將t1℃時A、C的飽和溶液升溫到t2℃時,A、C兩溶液都會變成不飽和溶液
D、B中含有少量A,要提純B通?刹捎美鋮s熱飽和溶液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分子的觀點對下列現(xiàn)象的解釋,其中錯誤的是( 。
A、熱脹冷縮--分子大小隨溫度改變而改變
B、食物腐敗--分子本身發(fā)生變化
C、水受熱變成水蒸氣--分子間有間隙
D、濕衣服晾干--分子在不斷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蘊含著許多化學知識.
(1)醋酸具有揮發(fā)性,打開盛裝醋酸的瓶蓋,會聞到一種酸味,這是由于分子具有
 
的性質(zhì);
(2)用洗滌劑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滌劑的
 
作用.
(3)牛奶中富含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是
 
.牛奶常用塑料袋盛裝,聚乙烯塑料無毒.用來生產(chǎn)食品袋、保鮮膜,聚乙烯塑料屬于
 
(選填序號).
①金屬材料     、跓o機非金屬材料  、酆铣刹牧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C、H、O、Na組成符合條件的有關物質(zhì)的化學式.
(1)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物質(zhì)
 
 
(2)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3)工業(yè)常用的燒堿
 
   
(4)實驗室常用的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某班同學在實驗室制取氧氣所用的三個裝置圖,據(jù)圖回答:

(1)A、B、C三支試管中所裝的藥品分別是:
A:
 
    B:
 
 C:
 

(2)圖中所示的氧氣收集方法有兩種,這兩種收集方法分別是:
方法一:
 
;
方法二:
 

(3)下列裝置中不經(jīng)改動能直接用來收集氧氣的是
 
 (填編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