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現有A、B、C、D四種物質,已知A為暗紫色固體,B為白色固體,C和D都是黑色粉末,將A與B混合或B與C混合,加熱時都有無色的氣體F產生,加熱B和C的混合物與只加熱B相比,產生F的速度前者要比后者快很多,且反應前后C的化學性質和質量都不變,只加熱A時,除產生氣體F外還有物質C產生,D在F中劇烈燃燒,生成一種無色氣體E,E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根據以上事實推斷A、B、C、D、E、F各是什么物質,并寫出有關的文字表達式。
(1)各物質的名稱:A ,B ,C ,D ,E ,F 。
(2)寫出有關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并在后面括號內注明基本反應類型:
① ( )
② ( )
③ (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金壇市初三上學期期中質量調研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下列變化,都屬于物理變化的一組是
A.海水曬鹽、汽油揮發(fā)
B.玻璃棒打碎、米飯變餿
C.菜刀生銹、金剛石加工成鉆石
D.甘蔗榨汁、火藥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九年級10月調研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B.氫氣燃燒生成水的反應既是化合反應,也是氧化反應
C.使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不能增加雙氧水分解放出氧氣的總量
D.魚類能在水中生存,說明氧氣易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九年級10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密閉容器內盛有氧氣和氮氣的混合氣體,采用燃燒法除去其中的氧氣,且不能混入新的氣體,最好采用的可燃物是
A.硫磺 B.紅磷 C.鐵絲 D.木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九年級10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物質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A.稀有氣體 B.氮氣 C.人呼出的氣體 D.凈化后的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九年級上學期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測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是實驗室氧氣的制備、收集、驗滿、驗證性質的操作,其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九年級上學期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測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催化劑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催化劑不能改變生成物的質量
B.催化劑能加快化學反應速率,但本身的性質不變
C.二氧化錳可作任何反應的催化劑
D.沒有催化劑就不能進行化學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鹽城市初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某興趣小組的同學選用了40mL的試管作反應容器(如圖)和量程體積足夠大且潤滑效果很好的針筒注射器,將足量的白磷(其化學性質與紅磷相似,40℃時就可以燃燒)放入試管后,用橡皮塞塞緊試管,并夾緊彈簧夾.用酒精燈加熱白磷,燃燒結束后,等到試管冷卻后松開彈簧夾,觀察現象.
(1)正式開始實驗前,該興趣小組同學打開彈簧夾,將注射器活塞從20ml刻度處推至15ml處,然后松開活塞,觀察到活塞返回至20ml刻度處.該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
(2)實驗中,在松開彈簧夾前,大試管中可以觀察到白磷燃燒發(fā)出黃色火焰,并產生 。
(3)實驗后,可以觀察到針筒活塞會從原來的20mL刻度處慢慢向左移到約( )處.
A.4mL刻度 B.8mL刻度 C.12mL刻度 D.16mL刻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某同學設計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該同學的實驗步驟如下:
①將圖中的集氣瓶分為5等分,并做好標記;
②在帶橡皮塞和導管的燃燒匙內裝入足量的紅磷,將導管上的止水夾夾緊,在酒精燈上點燃紅磷,并立即伸入集氣瓶內,塞緊橡皮塞;
③充分反應后,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中紅磷需稍過量,目的是:______,點燃紅磷時能看到的現象是______,寫出紅磷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2)步驟③中打開止水夾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
(3)本實驗體現了氮氣具有的性質是 (任寫一點)。
(4)通過本實驗測得氧氣小于空氣體積的l/5,則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答出一點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