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Ⅰ和Ⅱ分別表示某種病毒先后兩次侵染人體后,人體產生抗體的數(shù)量變化曲線,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體內產生的抗體大量增多
B、人體所產生的抗體只能對該種病毒有免疫作用
C、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屬非特異性免疫
D人體內能夠產生抗體的細胞屬于血液中白細胞的一種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首次感染時,病毒侵入人體,刺激人體的淋巴產生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即抗體;隨著病毒的增殖,抗體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趨勢,其后抗體開始與相應抗原結合從而 使抗原被吞噬細胞吞噬消滅,抗體慢慢減少。當?shù)诙,同樣的病毒侵入人體后,病毒剛開始繁殖,抗體的數(shù)量便會急劇膨脹,比病毒要多得多,消滅病毒,然后病 毒開始減少,抗體也隨之減少,第二次抗體的增值要比第一次大的多。A正確;抗體具有特異性,因此人體所產生的抗體只能對該種病毒有免疫作用,B正確; 產生抗體屬于第三道防線是特異性免疫,因此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屬于特異性免疫,不是非特異性免疫,C不正確; 人體內能夠產生抗體的細胞是淋巴細胞,屬于血液中白細胞的一種,D正確。
考點: 抗體和抗原。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為染色體結構模式圖,圖乙為某家族成員的關系圖譜.請據(jù)圖回答([]內填圖中數(shù)字):
(1)圖甲中[]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其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叫 .
(2)圖乙中7的體細胞,Y染色體來自于第一代中的[]號個體.8體細胞內染色體組成可表示為 .
(3)若3和4均有酒窩,他們所生的兒子7有酒窩,女兒8無酒窩.若用D、d表示控制這對相對性狀的顯、隱性基因,7號控制酒窩的基因組成為 .
(4)若5的酒窩是經(jīng)整容而獲得,則5的這種性狀不能遺傳給9,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____________,適應者____,不適者________,這就是自然選擇。有些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huán)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叫做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針刺后引起縮手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圖,請據(jù)圖回答:
(1)圖中①是 , 它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jīng)沖動;
圖中④是 , 它接受到神經(jīng)沖動后,作出反應;
圖中⑤是 , 它能接受傳入的神經(jīng)沖動,并將神經(jīng)沖動傳遞給傳出神經(jīng).
(2)請寫出縮手反射神經(jīng)沖動傳導的途徑: (用序號和箭頭表示).
(3)當圖中的③受到損傷后,人能夠感受到疼痛,但無法完成該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模擬膈肌運動的實驗裝置.請回答:
(1)圖1所示實驗裝置中,序號模擬人體的肺,序號模擬人體的膈.
(2)圖2模擬的是人體在時膈肌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此時由于膈肌的收縮胸廓的徑增大.
(3)當人體處于圖1所示的呼吸運動狀態(tài)時,肋骨間的肌肉處于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B.④是細胞的控制中心
C.⑤主要存在于動物細胞
D.⑦可把光能轉變?yōu)榛瘜W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花生是我省重要的油料作物,某科研小組根據(jù)花生種子萌發(fā)過程中幼苗干重和鮮重的變化繪制了兩條曲線,請分析回答:
(1)人們用“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來描述花生。“麻屋子” 指的是花生果實的________,是由花的________結構發(fā)育而來的。花生油主要是從“白胖子”的________榨出來的。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花生果實有兩粒種子,有的花生果實有三粒種子,這是因為子房內________數(shù)目不同。
(3)播種花生時要選用粒大飽滿的種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春播種花生時常采用地膜覆蓋的方法,這是為了______________,利于種子的萌發(fā)。
(4)表示花生萌發(fā)過程中幼苗鮮重變化的曲線是________,曲線乙中a→c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種子萌發(fā)過程中進行________使有機物減少,c點后,曲線不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