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數學 > 題目詳情

已知:等邊三角形ABC
(1)如圖1,P為等邊△ABC外一點,且∠BPC=120°.試猜想線段BP、PC、AP之間的數量關系,并證明你的猜想;
(2)如圖2,P為等邊△ABC內一點,且∠APD=120°.求證:PA+PD+PC>BD.

猜想:AP=BP+PC,
(1)證明:延長BP至E,使PE=PC,連接CE,
∵∠BPC=120°,
∴∠CPE=60°,又PE=PC,
∴△CPE為等邊三角形,
∴CP=PE=CE,∠PCE=60°,
∵△ABC為等邊三角形,
∴AC=BC,∠BCA=60°,
∴∠ACB=∠PCE,
∴∠ACB+∠BCP=∠PCE+∠BCP,
即:∠ACP=∠BCE,
∴△ACP≌△BCE,
∴AP=BE,
∵BE=BP+PE,
∴AP=BP+PC.

(2)證明:
在AD外側作等邊△AB′D,
則點P在三角形ADB′外,
∵∠APD=120°∴由(1)得PB′=AP+PD,
在△PB′C中,有PB′+PC>CB′,
∴PA+PD+PC>CB′,
∵△AB′D、△ABC是等邊三角形,
∴AC=AB,AB′=AD,
∠BAC=∠DAB′=60°,
∴∠BAC+∠CAD=∠DAB′+∠CAD,
即:∠BAD=∠CAB′,
∴△AB′C≌△ADB,
∴CB′=BD,
∴PA+PD+PC>BD.
分析:(1)AP=BP+PC,理由是延長BP至E,使PE=PC,連接CE,由∠BPC=120°,推出等邊△CPE,得到CP=PE=CE,∠PCE=60°,根據已知等邊△ABC,推出AC=BC,∠ACP=∠BCE,根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推出△ACP≌△BCE,得出AP=BE即可求出結論;
(2)在AD外側作等邊△AB′D,由(1)得PB′=AP+PD,根據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定理得到PA+PD+PC>CB′,再證△AB′C≌△ADB,根據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推出CB′=BD即可.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等式的性質等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此題是一個拔高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已知:等邊三角形ABC的邊長為4厘米,長為1厘米的線段MN在△ABC的邊AB上沿AB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點運動(運動開始時,點M與點A重合,點N到達點B時運動終止),過點M、N分別作AB邊的垂線,與△ABC的其它邊交于P、Q兩點,精英家教網線段MN運動的時間為t秒.
(1)線段MN在運動的過程中,t為何值時,四邊形MNQP恰為矩形并求出該矩形的面積;
(2)線段MN在運動的過程中,四邊形MNQP的面積為S,運動的時間為t,求四邊形MNQP的面積S隨運動時間t變化的函數關系式,并寫出自變量t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如圖,已知:等邊三角形ABC,點D是AB的中點,過點D作DF⊥AC,垂足為F,過點F作FE⊥BC,垂足為E,若三角形ABC的邊長為4.
求:(1)線段AF的長度;(2)線段BE的長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17、如圖,已知在等邊三角形ABC中,D、E是AB、AC上的點,且AD=CE.
求證:CD=B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已知在等邊三角形ABC中,D、E分別為AB、AC上的點,且BD=AE,EB與CD相交于點O,EF⊥CD于點F.求證:OE=2O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已知,等邊三角形ABC,D是AB上一點,DE⊥BC,垂足為E,EF⊥AC,垂足為F,FD⊥AB.
(1)說明△DEF 為等邊三角形的理由;(2)若AD=2,試求△ABC和△DEF的面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