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下面實例中是利用電熱的實例有( 。
A.用電熨斗熨衣服B.用電飯鍋煮飯
C.電視機外殼有許多小孔D.用電熱壺燒水

分析 電熱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解答本題關鍵是看電熱為我們服務還是我們不需要電熱而是把它及時散發(fā)掉.

解答 解:電熱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利用電熱的例子:A、用電熨斗熨衣服,B、電飯鍋煮飯,D、用電熱壺燒水;
防止電熱帶來不利影響的例子:C、電視機上的散熱孔.
故選ABD.

點評 電熱雖然對我們有利,但電熱有時是有害的,用電器工作時如果溫度過高,會造成危害,要考慮如何散熱.電視、收音機外殼上的散熱孔,電腦里的散熱風扇,電動機外殼上的散熱片,等等都是有效防止電熱危害、及時散熱的措施.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根據(jù)甲圖的實物圖在乙圖方框中畫出電路圖.

(2)有一條馬路上共有40盞完全相同的燈,若工作時通過一盞燈的電流為0.3A,那么,這條馬路上所有的燈的總電流為12A.
(3)如圖丙所示,若電流表A1示數(shù)為1.5A,電流表A2的示數(shù)是干路電流的$\frac{1}{4}$,則通過L2的電流為
0.5A.
(4)如圖所示的實驗器材,用開關S做總開關,L1和L2組成并聯(lián)電路,用電流表A1測通過燈泡L1的電流,A2測通過干路的總電流,已知通過燈泡L2的電流為0.8A,通過兩個燈泡L1、L2的電流之比為1:2,請完成下列問題:

①請根據(jù)要求在圖1中連接實物電路,并在圖2方框內(nèi)畫出對應的電路圖;
②電流表A1的示數(shù)為0.4A,A2的示數(shù)為1.2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如圖所示,當敲響音叉乙時,觀察到與音叉甲接觸的乒乓球?qū)粡楅_,這一現(xiàn)象說明發(fā)聲的物體在振動,也能說明聲音可在空氣中傳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6.一個小鋁球,質(zhì)量為5.4kg,而體積為3500cm3
(1)通過計算判斷該鋁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
(2)若小鋁球是空心的,則空心部分的體積是多大?
(3)若將小鋁球的空心部分注滿水,則整個鋁球的質(zhì)量是多大?(鋁的密度為2.7×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三個質(zhì)量相等的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圖所示.它們對地面的壓力和壓強分別為F1、F2、F3和P1、P2、P3則(  )
A.F1=F2=F3,P1=P2=P3B.F1>F2>F3,P1>P2>P3
C.F1<F2<F3,P1<P2<P3D.F1=F2=F3,P1>P2>P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在以“力”為主題的辯論賽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許多觀點,小明把他們的觀點歸納整理如表.你認為正確的有2、4、5(填序號).
正方反方
觀點①兩個物體相接觸,就一定有力的作用②兩個物體接觸,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兩個物體不接觸,一定沒有力的作用④兩個物體不接觸,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⑤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⑥力可以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
⑦力的產(chǎn)生總涉及兩個物體⑧一個物體也可以產(chǎn)生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0.如圖所示,一個重為200N的物體A放在水平面上,當物體A在水平方向受向右的拉力F1、向左的拉力F2及摩擦力f的作用時,物體A做勻速直線運動.若Fl=30N,F(xiàn)2=20N,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f=10N,方向向左
B.物體A所受力的合力大小為10N
C.F2與f合力的大小是30N,方向向左
D.若再增加一個沿水平方向向右的拉力F3,f將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將體積為50cm3的某物體放在調(diào)好的天平左盤內(nèi),改變砝碼的個數(shù)和游碼的位置,使天平橫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時右盤中砝碼質(zhì)量和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所示,則物體的質(zhì)量為62g,物體的密度為1.24×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8.在探究某種物質(zhì)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實驗中,加熱電熱棒的功率保持恒定.

(1)根據(jù)數(shù)據(jù)描繪出加熱過程中內(nèi)溫度隨時間變化圖象,t2時刻該處于固液共存狀態(tài).
(2)已知0~t1與t5~t6加熱時間相等,分析圖象得出:這種物質(zhì)固態(tài)時比熱容比液態(tài)時比熱容。ā按蟆被颉靶 保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