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平拉力先后兩次拉著重為20N的同一物體,沿同一水平面做直線運動.第一次拉力為10N,物體恰好做勻速直線運動,拉力對物體做了20J的功;第二次拉力增大為20N,拉力對物體做了48J的功.分析兩次做功過程,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
A. 第一次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10N,物體運動了1m
B. 第一次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20N,物體運動了2m
C. 第二次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20N,物體運動了4.8m
D. 第二次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10N,物體運動了2.4m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江蘇省啟東市2016-2017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一個普通中學生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對地面的壓強約為( )
A. 1.5×Pa B. 1.5×Pa C. 1.5×Pa D. 1.5×P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江蘇省無錫市2016-2017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實驗題
如圖所示,在小瓶里裝一些帶顏色的水,再取一根兩端開口的細玻璃管,在它上面畫上刻度,使玻璃管穿過橡皮塞插入水中,從管子上端吹入少量氣體,就制成了一個簡易的氣壓計.小明把氣壓計從五樓帶到地面上,玻璃管內水柱的高度______,(選填“上升”、“下降”或“不變”)其它條件不變,在另一個自制的同樣的裝置中將玻璃管換成更細的,同樣從五樓到地面會發(fā)現(xiàn)玻璃管內水柱高度變化量與前一個相比______(選填“更大”、“相同”或“更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江蘇省無錫市2016-2017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同學們梳理了教材中與壓強知識相關的實驗,如圖所示,其中分析正確的是( )
A. 甲圖實驗,裝有水的瓶子豎放在海綿上,瓶中水越少,海綿凹陷越明顯
B. 乙圖實驗,當壓強計的探頭在水中深度逐漸增大時,U形管兩邊液面高度差不變
C. 丙圖實驗,測出拉開吸盤時的拉力,可得出大氣對吸盤的壓力,再測出吸盤的面積,可估測 大氣壓強的值
D. 丁圖實驗,托里拆利實驗測出大氣壓的大小,由此可判斷此時水的沸點高于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江蘇省無錫市2016-2017學年八年級5月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力學現(xiàn)象的解釋中正確的是( )
A. 人用力推車,車未動,是因為推力小于摩擦阻力
B. 蘋果在空中下落得越來越快,是因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C. 汽車剎車后,速度會逐漸減小,最后會停下來,是因為汽車受到慣性
D. 書本靜止在課桌上,是因為書本受到的重力與書本對桌面的壓力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重慶市校2016-2017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實驗題
小明利用彈簧測力計、細線、玻璃杯和水測量石塊及木塊的密度,他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并按順序完成了甲、乙、丙、丁、戊的實驗操作,根據(jù)圖中內容,完成以下分析:
(1)分析步驟甲中測力計示數(shù),石塊受重力為__________N;
(2)對比分析步驟甲和乙的測力計示數(shù),利用所學浮力知識可知石塊的體積為__________m3,密度為__________kg/m3;
(3)對比__________兩步驟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可求出木塊的質量;
(4)分析丁和戊步驟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木塊浸沒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為___________N ,木塊的密度為__________g/cm3(結果保留二位小數(shù));
(5)小勇卻認為小明測量木塊密度的方案中有缺陷,實驗中只需完成甲、乙、丙、丁的操作就可以了,且得到的結果更準確。
小明與小勇的實驗方案相比,測出的密度值偏__________ (“大”或“小”),原因是:小明實驗方案中所測得的木塊浮力偏__________ (“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重慶市校2016-2017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填空題
潛水員在較深的海水中工作時要穿抗壓潛水服,這是由于海水的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__;若不考慮海水密度的變化,則潛水員在水中下潛過程中,所受浮力__.(均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山東省2016年春八年級下冊期中測試物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的容器中裝有某種液體,試比較A、B、C、D四點液體的壓強。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