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下列實驗操作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操作

A

驗證Fe(NO3)2是否變質

將Fe(NO3)2溶于稀硫酸中,再滴加KSCN溶液,觀察是否變化

B

制備Fe(OH)3膠體

向沸水中滴加飽和FeCl3溶液,加熱并攪拌

C

證明氧化性H2O2比Fe3+

用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滴入Fe(NO3)2溶液中,溶液變黃色

D

驗Ksp(AgI)<Ksp(AgCl)

向AgCl的懸濁液中滴加KI溶液,出現黃色沉淀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Fe(NO3)2溶于稀硫酸,發(fā)生 ,故A錯誤;攪拌能使膠體聚沉,制備氫氧化鐵膠體不能攪拌,故B錯誤;硫酸滴入Fe(NO3)2溶液,就能發(fā)生反應,故C錯誤;向AgCl的懸濁液中滴加KI溶液,出現黃色沉淀,說明氯化銀沉淀轉化為碘化銀程度,所以證明Ksp(AgI)<Ksp(AgCl),故D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烷烴分子內含有16個氫原子,則其分子式為

A.C4H16B.C7H16C.C8H16D.C16H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氯的原子序數為17,37Cl35Cl是氯的兩種同位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35Cl原子所含質子數為18

B. molH35Cl分子所含中子數約為6.02×1023

C. 3.5 g35Cl2氣體的體積為2.24 L

D. 35Cl2氣體的摩爾質量為7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反應原理》模塊試題

(1)已知:N2(g)+3H2(g)2NH3(g) △H<0。某溫度下,將一定量的N2和H2的混合氣體充入1L的密閉容器中,充分反應后達到平衡。請回答:

①若N2、H2的反應速率分別用v(N2)、v(H2)表示,則v(N2) ∶v(H2)=_______________。

②若保持其他條件不變,升高溫度,平衡________________(填“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或“不移動”),化學平衡常數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2)根據水溶液中離子平衡的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①鋁鹽、鐵鹽可作凈水劑。鐵鹽作凈水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②常溫下,檸檬水的pH為3,則溶液中c(OH-)為_______________

③向稀醋酸雜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此時溶液中c(CH3COO-) _____c(Na+)(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④常溫下,向1 mLAgCl飽和溶液中分別加入等體積的以下三種溶液,析出AgCl固體最多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0.1mol/LNaCl B.0.lmol/LMgCl2 C.0.1.mol/L AlCl3

(3)研究化學能與其他能量的轉化對生產和生活活有重要意義。請回答:

①一氧化碳是水煤氣的主要成分之—,其燃燒熱為283.0kJ/mol,則一氧化碳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電解法精煉粗銅時,_____________________作陽極 。

③下圖所示裝置中鹽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使電子通過

B.使兩個燒杯中的溶液連成—個通路

C.使ZnSO4溶液和CuSO4溶液均保持電中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Ⅰ、ClO2與Cl2的氧化性相近,在自來水消毒和果蔬保鮮等方面應用廣泛。

某興趣小組通過上圖1裝置(夾持裝置略)對其制備、吸收、釋放和應用進行了研究。

(1)儀器B、D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開B的活塞,A中制得ClO2和Cl2,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

(3)為使ClO2在D中被穩(wěn)定劑充分吸收,滴加稀鹽酸的速度宜_______(填“快”或“慢”)。

(4)關閉B的活塞,ClO2在D中被穩(wěn)定劑完全吸收生成NaClO2,此時F中溶液的顏色不變,則裝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在酸性條件下NaClO2可發(fā)生反應生成NaCl并釋放出ClO2,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ClO2釋放實驗中,打開E的活塞,D中發(fā)生反應,則裝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在虛線框中F裝置上面的導管應選圖2中的______。

Ⅱ、如圖為苯和溴的取代反應的實驗裝置圖,其中A為由具有支管的試管制成的反應容器,在其下端開了一個小孔,塞好石棉絨,再加入少量鐵屑粉.

(1)向反應容器A中逐滴加入溴和苯的混合液,幾秒鐘內就發(fā)生反應.寫出A中所發(fā)生有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有機物寫結構簡式):__________。

(2)試管C中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開始后,觀察D和E兩試管,看到的現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應2~3min后,在B中的NaOH溶液里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

(4)在上述整套裝置中,具有防倒吸作用的儀器有____________(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種物質既能與強酸反應,又能與強堿反應的是(  )

①Al  ②AlCl3  ③Na2CO3 、蹵l2O3 ⑤NaHCO3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某外圍電子排布為4f75d16s2基態(tài)原子,該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ⅢB族

B. 在元素周期表中,s區(qū),d區(qū)和ds區(qū)的元素都是金屬元素

C. 當碳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由 轉變?yōu)?/span> 時,釋放能量,由激發(fā)態(tài)轉化成基態(tài)

D. 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共價化合物中,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不一定是2或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只用一種試劑就能將甲苯、己烯、四氯化碳、碘化鉀溶液區(qū)分開,該試劑可以是( )

A.高錳酸鉀溶液 B.溴化鉀溶液

C.溴水 D.硝酸銀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亞氯酸鈉是重要漂白劑,大慶市某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小組設計如下實驗制備亞氯酸鈉(NaClO2)晶體。

【查閱資料】

I.NaClO2飽和溶液在低于38℃時析出NaClO3H2O,高于38℃時析出NaClO2,高于60℃時NaClO2分解成 NaClO3NaCl。

II.B中發(fā)生的主要反應:2NaClO3+Na2SO3+H2SO4(濃)=2ClO2↑+2Na2SO4+H2O。

【進行實驗】

1)盛裝NaClO3Na2SO3固體的儀器名稱是_____。

2)裝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ClO2氣體與裝置D中混合溶液反應生成NaClO2,生成NaClO2的反應方程式為______。

4)反應后,經以下步驟可從裝置D的溶液獲得NaClO2晶體。請補充完整操作。

55℃蒸發(fā)結晶;②趁熱過濾;③38-60℃熱水洗滌;④低于____干燥,得到成品。

右圖是某同學的過濾操作示意圖,其操作不規(guī)范的是________(填標號)。

a.將濾紙濕潤,使其緊貼漏斗壁

b.濾紙邊緣高出漏斗邊緣

c.用玻璃棒引流

d.用玻璃棒在漏斗中輕輕攪動以加快過濾速度

【實驗反思】

1)如果撤去D中的冷水浴,可能導致產品中混有的雜質是_______。

2)實驗須使BNaClO3稍微過量,原因是__________,如NaClO3不足,則裝置D中可能產生SO42-,檢驗裝置D中是否含有SO42-的方法是:取少量D中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__________,證明溶液中存在SO42-。

(3)測定產品中NaClO2的純度。測定時進行如下實驗:

準確稱mg樣品,加入適量蒸餾水和過量的KI晶體,在酸性條件下發(fā)生如下反應:ClO2+ 4I+4H+ =2H2O+2I2+Cl,將所得混合液稀釋成100mL待測溶液。取25.00mL待測溶液,加入淀粉溶液做指示劑,用cmol·L-1 Na2S2O3標準液滴定至終點,測得消耗標準溶液體積的平均值為V mL(已知:I2 +2S2O32=2I+S4O62)。所稱取的樣品中NaClO2<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pt;mso-bidi-font-size:12.0pt;font-family:&quot;Times New Roman&quot;,&quot;serif&quot;;mso-fareast-font-family:&quot;Times New Roman&quo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質量百分含量</span>為_________(用含m、c、V的代數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