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zhì)A~K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反應條件及部分產(chǎn)物未列出)其中A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兩種元素的質(zhì)量之比為7:8,B是非金屬固態(tài)單質(zhì),G是金屬單質(zhì),H是黃綠色氣體,D為紅棕色固體,C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氣體.
(1)寫出下列物質(zhì)的化學式:C
 
,H
 
,K
 

(2)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為
 

(3)常溫下,向I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的pH=4產(chǎn)生沉淀,此時測得溶液中I的陽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3.8×10-8mol?L-1,則其氫氧化物的溶度積常數(shù)為
 

(4)C與I的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5)在化工生產(chǎn)中毎燃燒0.12kgA就會放出853kJ的熱量,則A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考點:無機物的推斷
專題:推斷題
分析:H是黃綠色氣體,應為Cl2,D為紅棕色固體,為Fe2O3,C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氣體,為SO2,則A由Fe、S兩種元素組成,且兩種元素的質(zhì)量之比為7:8,應為FeS2,則G為Fe,則E應為還原性氣體,結合B為非金屬固體單質(zhì)可知B應為C(碳),則E為CO,F(xiàn)為H2,I為FeCl3,J為HCl,K為FeCl2,結合對應物質(zhì)的性質(zhì)以及題目要求解答該題.
解答: 解:H是黃綠色氣體,應為Cl2,D為紅棕色固體,為Fe2O3,C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氣體,為SO2,則A由Fe、S兩種元素組成,且兩種元素的質(zhì)量之比為7:8,應為FeS2,則G為Fe,則E應為還原性氣體,結合B為非金屬固體單質(zhì)可知B應為C(碳),則E為CO,F(xiàn)為H2,I為FeCl3,J為HCl,K為FeCl2,
(1)由以上分析可知C為SO2,H為Cl2,K為FeCl2,故答案為:SO2;Cl2;FeCl2;
(2)反應②為C和水的反應,方程式為C+H2O
 高溫 
.
 
CO+H2,故答案為:C+H2O
 高溫 
.
 
CO+H2;
(3)I為FeCl3,加入NaOH溶液生成Fe(OH)3,Ksp(Fe(OH)3)=c(Fe3+)×c3(OH-)=3.8×10-8×(10-103=3.8×10-38,
故答案為:3.8×10-38;
(4)C與I的反應的SO2+2Fe3++2H2O=2Fe2++SO42-+4H+,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2:1,故答案為:2:1;
(5)在化工生產(chǎn)中毎燃燒0.12kgFeS2就會放出853kJ的熱量,即燃燒1molFeS2就會放出853kJ的熱量,則4mol放出3412kJ的熱量,
則熱化學方程式為4FeS2(s)+11O2(g)=8SO2(g)+2Fe2O3(s)△H=-3412kJ/mol,
故答案為:4FeS2(s)+11O2(g)=8SO2(g)+2Fe2O3(s)△H=-3412kJ/mol.
點評:本題考查無機物的推斷,為高考常見題型,側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本題注意把握物質(zhì)的特性以及反應的轉化關系,為解答該題的關鍵,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鐵絲在氯氣中燃燒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劇烈燃燒,產(chǎn)生大量白煙
B、產(chǎn)生棕紅色的濃煙
C、產(chǎn)生蒼白色的火焰
D、產(chǎn)物溶于水,溶液呈淺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實驗小組用0.55mol/L NaOH溶液和0.50mol/L鹽酸溶液進行中和熱的測定.
Ⅰ.配制0.55mol/L NaOH溶液
(1)若實驗中大約要使用245mL NaOH溶液,至少需要稱量NaOH固體
 
g.
(2)從下表中選擇稱量NaOH固體所需要的儀器是(填字母):
 


 名稱 托盤天平(帶砝碼) 小燒杯 坩堝鉗 玻璃棒 鑰匙 量筒
 儀器      
 序號 a b c d e f
Ⅱ.測定稀鹽酸和稀氫氧化鈉的中和熱
(1)實驗桌上備有大、小兩個燒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膠頭滴管、量筒、0.5mol?L-1鹽酸、0.55mol?L-1NaOH溶液,實驗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
 
 

(2)他們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
實驗用品溶液溫度中和熱
t1t2△H
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50 mL
0.5 mol?L-1
HCl溶液
20℃23.3℃
 
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50 mL
0.5 mol?L-1
HCl溶液
20℃23.5℃
已知:Q=cm(t2-t1),反應后溶液的比熱容c為4.18kJ?℃-1?kg-1,各物質(zhì)的密度均為1g?cm-3
①計算完成上表(△H=?).
②根據(jù)實驗結果寫出NaOH溶液與HCl溶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3)若用KOH代替NaOH,對測定結果
 
(填“有”或“無”)影響;若用醋酸代替HCl做實驗,對測定結果
 
(填“有”或“無”)影響.
(4)若某同學利用上述裝置做實驗,有些操作不規(guī)范,造成測得中和熱的數(shù)值偏低,請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A.測量鹽酸的溫度后,溫度計沒有用水沖洗干凈
B.把量筒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小燒杯時動作遲緩
C.做本實驗的當天室溫較高
D.將50mL0.55mol/L氫氧化鈉溶液取成了50mL0.55mol/L的氨水
E.在量取鹽酸時仰視計數(shù)
F.大燒杯的蓋板中間小孔太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NH3是一種重要的還原試劑,在化學研究中應用十分廣泛.某;瘜W探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按有關實驗原理和裝置,進行氨的制備及性質(zhì)的探究實驗.請你分別參與甲、乙、丙、丁、戊組的實驗探究,并根據(jù)題目的敘述及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兩組同學選擇了不同的實驗裝置和試劑來制取氨氣.
①甲組實驗裝置是a,實驗試劑是
 

②乙組實驗試劑是濃氨水和氫氧化鈉固體,實驗裝置是
 
 (填編號).用化學平衡原理分析氫氧化鈉固體的作用
 

(2)丙、丁兩組同學選擇了不同的方法來探究氨的催化氧化實驗.
①丙組用A裝置,加熱鉑絲一段時間后,通入NH3和O2,寫出裝置A硬質(zhì)玻璃管中發(fā)生氨的催化氧化反應方程式,并且要求用雙線橋標明電子轉移的方向與數(shù)目:
 

②丁組用B裝置吸收一段時間氨氣后,再通入空氣,同時將紅熱的鉑絲插入B裝置的錐形瓶內(nèi),反應結束后,錐形瓶內(nèi)溶液中含有的離子包括H+、OH-、
 

(3)戊組的同學按照下列流程,探究不同催化劑對NH3還原NO反應的催化性能及速率:NH3、NO混合氣體→催化反應器→測定→尾氣處理
【設計實驗方案及操作】若控制其他條件均相同,在催化反應器中分別裝載不同的催化劑,將經(jīng)過催化反應后的混合氣體,分別通入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的體積、濃度均相同)中,比較不同催化劑的催化作用,應該測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裝置進行實驗,將液體A逐滴加入到固體B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若A為醋酸,B為貝殼,C中盛CaCl2溶液,則C中溶液變渾濁
B、若A為濃硫酸,B為木炭,C中盛有硅酸鈉溶液,則C中出現(xiàn)白色渾濁
C、若A為濃鹽酸,B為MnO2,C中盛石蕊試液,則C中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D、若A為濃氨水,B為生石灰,C中盛AlCl3溶液,則C中先產(chǎn)生白色沉淀后沉淀不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一密閉容器中有如下反應:aX(g)+bY(g)?nW(g)△H,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根據(jù)此反應在不同條件下的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了如下曲線圖:其中,φ(W)表示W(wǎng)在反應混合物中的體積分數(shù),t表示反應時間.當其他條件不變時,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圖Ⅰ可能是不同壓強對反應的影響,且p1>p2,a+b<n
B、圖Ⅱ可能是不同壓強對反應的影響,且p1>p2,n<a+b
C、圖Ⅱ可能是在同溫同壓下不同催化劑對反應的影響,且1使用的催化劑效果好
D、圖Ⅲ可能是不同溫度對反應的影響,且T1>T2,△H<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xiàn)有A和B的液態(tài)混合物,已知A和B的一些性質(zhì)如下所示:根據(jù)圖中的數(shù)據(jù),分離A和B的液態(tài)混合物的最佳方法是( 。
物質(zhì)熔點沸點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
A-97℃86.8℃0.91g/cm3可溶
B-95℃54.6℃0.89g/cm3可溶
A、過濾法B、蒸餾法
C、萃取法D、分液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反應最后能產(chǎn)生沉淀的是( 。
A、向A1C13溶液中加過量NaOH溶液
B、向NaAlO2溶液中加過量鹽酸
C、向KOH溶液中加過量的Al2(S043溶液
D、向BaCl2溶液中通人少量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25℃純水加熱至95℃時,
KW
C(OH-)
增大
B、將pH=11的Na2CO3溶液加水稀釋,
c(C
O
2-
3
)
c(H+)
增大
C、室溫下,pH=a的鹽酸與pH=b的氨水等體積混合后pH=7,則a+b=14
D、0.1mol?L-1酸HA與0.1mol?L-1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pH>7,則c(Na+)═c(A-)+c(HA)═0.1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