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為了在實驗室利用工業(yè)原料制備少量氨氣,有人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圖中夾持裝置均已去)。

實驗操作:

①檢查實驗裝置的氣密性后,關(guān)閉彈簧夾a、b、c、d、e。在A中加入鋅粒,向長頸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稀硫酸。打開彈簧夾c、d、e,A中有氫氣產(chǎn)生。在F出口處收集氫氣并檢驗其純度。

②關(guān)閉彈簧夾c,取下截去底部的細口瓶C,打開彈簧夾a,將氫氣經(jīng)導管B驗純后點燃,然后立即罩上無底細口瓶C,塞緊瓶塞,如上圖所示。氫氣繼續(xù)在瓶內(nèi)燃燒,幾分鐘后火焰熄滅。

③用酒精燈加熱反應管E,待無底細口瓶C內(nèi)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變時,打開彈簧夾b,無底細口瓶C內(nèi)氣體經(jīng)D進入反應管E,片刻后F中的溶液變紅。

回答下列問題:

1)檢驗氫氣純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瓶內(nèi)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變時,A裝置內(nèi)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防止了實驗裝置中壓強過大。此時再打開彈簧夾b的原因是_________C瓶內(nèi)氣體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3)在步驟③中,先加熱鐵觸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管E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防止發(fā)生爆炸 固液分離 C內(nèi)氣體進入DE 氮氣和氫氣的混合物 使催化效果更好 N2+3H22NH3

【解析】

實驗室制備氨氣,適宜選用的是:固態(tài)氯化銨與氫氧化鈣混合加熱;檢驗氫氣純度的目的是:防止發(fā)生爆炸;C瓶內(nèi)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變時,A裝置內(nèi)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固液分離,防止了實驗裝置中壓強過大;此時再打開彈簧夾b的原因是:讓C內(nèi)氣體進入DEC瓶內(nèi)氣體的成份是:氮氣和氫氣的混合物;在步驟③中,先加熱鐵觸媒的原因是:使催化效果更好,氮氣和氫氣在鐵觸煤和加熱的條件下生成氨氣。

1)檢驗氫氣純度的目的是:防止發(fā)生爆炸;故答案為:防止發(fā)生爆炸;

2A裝置內(nèi)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固液分離,防止了實驗裝置中壓強過大;此時再打開彈簧夾b的原因是:讓C內(nèi)氣體進入DE;C瓶內(nèi)氣體的成份是:氮氣和氫氣的混合物;故答案為:固液分離;讓C內(nèi)氣體進入DE;氮氣和氫氣的混合物;

3)在步驟③中,先加熱鐵觸媒的原因是:使催化效果更好,氮氣和氫氣在鐵觸煤和加熱的條件下生成氨氣,反應方程式為:N2+3H22NH3;故答案為:使催化效果更好;N2+3H22NH3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反應 2SO2(g)+O2(g) 2SO3(g) 在恒溫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下列可作為判斷其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的是( )

①SO2 和 SO3 的濃度相等 ②SO2 的質(zhì)量分數(shù)保持不變 ③容器中氣體的壓強保持不變 ④SO3 的生成速率與 SO2 的消耗速率相等 ⑤容器中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⑥容器中氣體的平均摩爾質(zhì)量保 持不變 ⑦2v 正(SO2)=v 逆(O2) ⑧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 n mol O2 的同時消耗 2n mol SO3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⑦⑧ C. ②③⑤⑥ D. ②③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臭氧可用于煙氣脫硝。O3氧化NO結(jié)合水洗,可產(chǎn)生HNO3O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圖是用NH3脫除煙氣中NO的原理。

①該脫硝原理中,NO最終轉(zhuǎn)化為__________(填化學式)H2O。

②當消耗2mLNH30.5molO2時,除去的NO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________L。

(3)用堿液脫硝是目前研究的課題之一。

①將NONO2通入石灰乳中可制備重要的工業(yè)原料Ca(NO3)2。該工藝需控制NONO2物質(zhì)的量之比接近11。若n(NO2)n(NO)>11,則會導致_____________;若n(NO2):n(NO)<11,則會導致_____________。

②將氫氧化鈉溶液脫硝得到的NaNO2、NaNO3的混合液和NaOH溶液分別加到如圖所示的電解槽中進行電解。寫出ANO2-發(fā)生的電極反應式: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中的反應,屬于同一反應類型的是

A. 由溴丙烷水解制丙醇;由丙烯與水反應制丙醇

B. 由甲苯硝化制對硝基甲苯;由甲苯氧化制苯甲酸

C. 由氯代環(huán)己烷消去制環(huán)己烯;由丙烯加溴制二溴丙烷

D. 由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由苯甲酸乙酯水解制苯甲酸和乙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以鋁土礦(主要成分為)為原料冶煉金屬鋁,主要步驟包括:①將粉碎后的鋁土礦溶解在氫氧化鈉溶液中;②向①的所得溶液中通入過量二氧化碳,獲得氫氧化鋁固體;③使氫氧化鋁脫水生成氧化鋁;④……

(1)步驟④為冶煉金屬鋁的過程,應選擇的方法是______(填序號)。

A.C作還原劑 B.熱分解法 C.利用鋁熱反應原理還原 D.電解法

(2)步驟③所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驟①所涉及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驟②至步驟③的過程中,須經(jīng)過_____操作。

(5)步驟②所得溶液中含有的大量陰離子是________________(填離子符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下列兩個圖象:

下列反應中符合上述圖象的是(  )

A. N2(g)3H2(g)2NH3(g) ΔH0

B. 2SO3(g)2SO2(g)O2(g) ΔH0

C. 4NH3(g)5O2(g)4NO(g)6H2O(g) ΔH0

D. H2(g)CO(g)C(s)H2O(g) ΔH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石油分餾得到的重油進行裂化可以獲得較多的輕質(zhì)燃油。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模擬工業(yè).上石油的催化裂化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實驗裝置。實驗過程中可觀察到燒瓶中固體石蠟先熔化,試管II中有少量液體生成,試管鞏中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實驗后聞試管II中液體的氣味,發(fā)現(xiàn)其具有汽油的氣味。

資料一 石蠟是含有20 ~ 30個碳原子的烷烴組成的混合物,常溫下呈固態(tài)。

資料二 石油催化裂化過程中通常使用作催化劑。

1)為保證實驗成功,實驗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裝置中長導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管II中有少量液體生成說明________________。

3)試管III中溶液褪色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試管II中的液體萃取溴水中的溴,理由是___________。

5)寫出二十烷裂化得到癸烷和癸烯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油裂化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要完成中和熱的測定。

(1)實驗桌上備有燒杯(大、小兩個燒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膠頭滴管、環(huán)形玻璃棒、0.5mol·L-1 鹽酸、0.55mol·L-1NaOH溶液,尚缺少的實驗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

(2)實驗中能否用環(huán)形銅絲攪拌棒代替環(huán)形玻璃攪拌棒?為什么?__________。

(3)他們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已知:

①計算完成下表。(保留小數(shù)點后一位)

序號

實驗用品

溶液溫度

溫度差平均值

t 1

t 2

1

50 mL0.55mol·LNaOH

50 mL0.5mol·LHCl

20

23.3

_____

2

50 mL0.55mol·LNaOH

50 mL0.5mol·LHCl

20

23.5

②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寫出NaOH溶液與HCl溶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

(4)若用KOH代替NaOH,對測定結(jié)果________(填“有”或“無”)影響;若用醋酸代替HCl做實驗,測定所得的中和熱的數(shù)值將________(填“變大”或“變小”或“無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是化學研究的基礎(chǔ)。關(guān)于下列各實驗裝置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裝置①常用于分離互不相溶的液態(tài)混合物

B. 裝置②可用于吸收氨氣,且能防止倒吸

C. 用裝置③不可以完成“噴泉”實驗

D. 用裝置④稀釋濃硫酸和銅反應冷卻后的混合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