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制CH3COO-與Na+離子物質(zhì)的量濃度值比為1:1的溶液,可向醋酸鈉溶液中加入
A.適量的鹽酸 B.適量的NaOH固體
C.適量的KOH 固體 D.適量的NaCl固體
C
【解析】
試題分析:A、醋酸根離子在水溶液中水解顯堿性,加入鹽酸促進醋酸根離子的水解,配制CH3COO-與Na+離子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小于1:1,A錯誤;B、醋酸根離子在水溶液中水解顯堿性,加入氫氧化鈉固體,氫氧根離子抑制醋酸根離子的水解,但鈉離子濃度增大,配制CH3COO-與Na+離子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小于1:1的溶液,B錯誤;C、醋酸根離子在水溶液中水解顯堿性,加入氫氧化鉀固體,氫氧根離子抑制醋酸根離子的水解,配制CH3COO-與Na+離子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約為1:1的溶液,C正確;D、適量的NaCl固體,鈉離子濃度增大,配制CH3COO-與Na+離子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小于1:1的溶液,D錯誤;選C。
考點:考查鹽的水解及離子濃度大小比較。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宿遷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摸底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12分)鈦酸鋇粉體是電子陶瓷元器件的重要基礎原料。工業(yè)以草酸鹽共沉淀法獲得草酸氧鈦鋇晶體[BaTiO(C2O4)2·4H2O],煅燒可獲得鈦酸鋇粉體。
(1)酸浸時發(fā)生的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為提高BaCO3的酸浸率,可采取的措施為 (任答一點)。
(2)配制TiCl4溶液時,通常將TiCl4溶于濃鹽酸,目的是 。
(3)加入H2C2O4溶液時,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可循環(huán)使用的物質(zhì)X是 。
(4)煅燒得到BaTiO3的同時,生成高溫下的氣體產(chǎn)物有CO、 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重慶復旦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A、B、C三種物質(zhì)各15g,它們發(fā)生反應時,只生成30g新物質(zhì)D。若增加10gC時,A與C恰好完全反應,則A與B參加反應質(zhì)量之比為
A.1:1 B.2:1 C.2:3 D.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重慶復旦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反應中,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沒有變化的是
A.CO2+C2CO B.SO2+H2OH2SO3
C.2NaOH+Cl2====NaCl+NaClO+H2O D.2CO+O22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重慶復旦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對于可逆反應A(g)+2B(g)2C(g)(正反應吸熱),下列圖象中正確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重慶復旦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鹽類都能水解
B.配制FeCl3溶液,為了抑制水解,常加入鹽酸
C.鹽類的水解反應,通常是吸熱反應
D.鹽類水解是指組成鹽的離子跟水電離出來的H+或OH—生成弱電解質(zhì)的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重慶復旦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吸熱反應不加熱就不會發(fā)生;
B.需要加熱才能發(fā)生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
C.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必須看反應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的相對大;
D.放熱的反應在常溫下一定很容易發(fā)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浙江省衢州市五校高一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含MgCl2、KCl、Na2SO4三種溶質(zhì)的混合液中,已知其中含Cl-1.5 mol,K+和Na+共1.5 mol,Mg2+為0.5 mol,則SO42-的物質(zhì)的量為
A.1 mol B.0.5 mol C.0.25 mol D.0.15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浙江省衢州市五校高二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鋼鐵發(fā)生電化學腐蝕時,負極發(fā)生的反應是
A.2H++2e-==H2 B.2H2O+O2+4e-== 4OH-
C.Fe-2e-==Fe2+ D.4OH-+4e-==2H2O+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