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化合物AX3和單質X2在一定條件下反應可生成化合物AX5.回答下列問題.
(1)已知AX3的熔點和沸點分別為-93.6℃和76℃,AX5的熔點為167℃.室溫時AX3與氣體X2反應生成lmol AX5,放出熱量123.8kJ.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AX3(l)+X2(g)=AX5(s)△H=-123.8kJ•mol-1
(2)反應AX3(g)+X2(g)?AX5(g)在容積為10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起始時AX3和X2均為0.2mol.反應在不同條件下進行,反應體系總壓強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
①下列不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B.
A.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保持不變
B.混合氣體密度保持不變
C.體系中X2的體積分數(shù)保持不變
D.每消耗1molAX3同時消耗1molAX5
②計算實驗a從反應開始至達到平衡時的反應速率v(AX5)=0.00017mol/(L•min)(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③圖中3組實驗從反應開始至達到平衡時的反應速率v(AX5)由大到小的次序為b>c>a (填實驗序號);與實驗a相比,其他兩組改變的實驗條件及判斷依據(jù)是:b加入催化劑、c升溫.該反應在實驗a和實驗c中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大小關系是Ka>Kc(填“>、<或=”),其中Kc=55.6L/mol(保留小數(shù)點后1位).

分析 (1)AX3與氣體X2反應生成lmol AX5,放出熱量123.8kJ,根據(jù)反應物和生成物狀態(tài)及反應熱寫出相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2)①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體系中各物質的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濃度、百分含量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物理量不變;
②由圖可知,實驗a在60min時到達平衡,平衡時AX3的α=2(1-$\frac{P}{{P}_{0}}$)=2×(1-$\frac{120}{160}$)=50%,則參加反應AX3的物質的量為0.2mol×50%=0.1mol,根據(jù)方程式可知生成AX5的物質的量,再根據(jù)v=$\frac{△c}{△t}$計算v(AX5);
③由于恒溫恒容下,壓強之比等于氣體物質的量之比,故相同時間內壓強變化量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實驗a、b相比,起始壓強相等,平衡時壓強不變,改變條件不影響平衡移動,但b到達平衡的時間較短,反應速率較快,由于反應前后氣體的體積減小,b應是使用催化劑;
a、c相比c組的反應速率加快,平衡時c的壓強變化相對較小,說明與a相比,平衡逆向移動,說明是溫度升高;
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平衡常數(shù)減小,而c組的溫度高于a組;
c組平衡時,AX3的平衡轉化率αc為40%,平衡常數(shù)K=$\frac{c(A{X}_{5})}{c(A{X}_{3}).c({X}_{2})}$=$\frac{n(A{X}_{5})}{n(A{X}_{3}).n({X}_{2})}$×V=($\frac{0.2α}{0.2(1-α)×0.2(1-α)}$×10)L/mol,代入數(shù)據(jù)計算.

解答 解:(1)因為AX3的熔點和沸點分別為-93.6℃和76℃,AX5的熔點為167℃,則室溫時,AX3為液態(tài),AX5為固態(tài),生成1mol AX5,放出熱量123.8kJ,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為:AX3(l)+X2(g)=AX5(s)△H=-123.8kJ•mol-1
故答案為:AX3(l)+X2(g)=AX5(s)△H=-123.8kJ•mol-1;
(2)①A.混合氣體總質量不變,隨反應進行總物質的量增大,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減小,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保持不變,說明反應到達平衡,故A正確;
B.混合氣體總質量不變,容器體積不變,混合氣體密度始終保持不變,不能說明到達平衡,故B錯誤;
C.X2的體積分數(shù)保持不變,說明到達平衡,故C正確;
D.每消耗1mol AX3的同時消耗1mol AX5,則消耗1mol AX5的同時生成1molAX3,AX3的生成速率與消耗速率相等,反應到達平衡,故D正確,
故選:B;
②由圖可知,實驗a在60min時到達平衡,平衡時AX3的α=2(1-$\frac{P}{{P}_{0}}$)=2×(1-$\frac{120}{160}$)=50%,則參加反應AX3的物質的量為0.2mol×50%=0.1mol,由方程式可知生成AX5的物質的量為0.1mol,故v(AX5)=$\frac{\frac{0.1mol}{10L}}{60min}$=0.00017mol/(L•min ),
故答案為:0.00017mol/(L•min );
③由于恒溫恒容下,壓強之比等于氣體物質的量之比,故相同時間內壓強變化量越大,反應速率越快,由圖可知,從開始到平衡時a、b、c壓強分別為40kPa、40kPa、35kPa,所用時間分別為60min、40min、45min,每分鐘內壓強平均變化分別為$\frac{40}{60}$Pa、$\frac{40}{40}$Pa、$\frac{35}{45}$Pa,故反應速率b>c>a;
實驗a、b相比,起始壓強相等,平衡時壓強不變,改變條件不影響平衡移動,但b到達平衡的時間較短,反應速率較快,由于反應氣體氣體的體積減小,b應是使用催化劑;
a、c相比c組的反應速率加快,平衡時c的壓強變化相對較小,說明與a相比,平衡逆向移動,說明是溫度升高;
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平衡常數(shù)減小,而c組的溫度高于a組,故平衡常數(shù)Ka>Kc;
c組平衡時,AX3的平衡轉化率αc為40%,平衡常數(shù)K=$\frac{c(A{X}_{5})}{c(A{X}_{3}).c({X}_{2})}$=$\frac{n(A{X}_{5})}{n(A{X}_{3}).n({X}_{2})}$×V=($\frac{0.2α}{0.2(1-α)×0.2(1-α)}$×10)L/mol=($\frac{0.2×0.4}{0.2(1-0.4)×0.2(1-0.4)}$×10)L/mol=55.6L/mol,
故答案為:b>c>a;加入催化劑;升高溫度;>;55.6L/mol.

點評 本題考查化學平衡計算,過程復雜且為字母型計算,屬于易錯題目,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題目難度較大,注意(1)(2)方程式中部分物質狀態(tài)不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Al65Cu23Fe12是一種具有凸多面體規(guī)則外形的固態(tài)物質,它具有合金的某些優(yōu)良性能.有關該物質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Al65Cu23Fe12的硬度比金屬Al、Cu、Fe的硬度大
B.Al65Cu23Fe12中三種金屬的化合價均可視作零
C.Al65Cu23Fe12不可用作長期浸泡在海水中的材料
D.1mol Al65Cu23Fe12溶于過量的硝酸時共失去265 mol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8.A、B、C、D、E、F六種物質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反應條件和部分產(chǎn)物未標出),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A為短周期金屬單質,D為短周期非金屬單質,且所含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A是D的2倍,所含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D是A的2倍,F(xiàn)的濃溶液與A、D反應都有紅棕色氣體生成,則A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為C+4HNO3(濃)$\frac{\underline{\;\;△\;\;}}{\;}$CO2+4NO2↑+2H2O.
(2)若A是常見的變價金屬的單質,D、F是氣態(tài)單質,反應④可以在光照條件下發(fā)生.反應①和反應②在水溶液中進行,反應②的離子方程式是Cl2+2Fe2+=2Cl-+2Fe3+
(3)若A、D、F都是短周期非金屬元素單質,且A、D所含元素同主族,A、F所含元素同周期,則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2C+SiO2$\frac{\underline{\;高溫\;}}{\;}$Si+2CO↑.標準狀況下3.36L物質E與含氫氧化鈉10.0g的溶液充分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成分為Na2CO2,0.1mol;NaHCO3,0.05mol(寫出化學式和對應的物質的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5.已知A~H是中學化學中的常見物質,A、C、G是金屬,E、F是氧化物,B溶于水得藍色溶液,它們有如圖所示的關系(反應中生成的水已略去).試回答下列問題.

(1)推斷填寫物質化學式:A是Cu,D是AlCl3,H是FeCl3
(2)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為2Al+Fe2O3$\frac{\underline{\;高溫\;}}{\;}$Al2O3+2Fe.
(3)用金屬C制備另一種金屬單質是工業(yè)上較常用的方法.如:2C+4BaO$\stackrel{高溫}{→}$3Ba↑+BaO•C2O3
①常溫下C的金屬性比Ba的金屬性弱(選填“強”“弱”).
②利用上述方法可制取Ba的主要原因是d.
a、高溫時C的活潑性大于Ba
b、高溫有利于BaO分解
c、高溫時BaO•C2O3比C2O3穩(wěn)定
d、金屬Ba的沸點比金屬C的低
(4)H水溶液與氫碘酸反應時可生成棕色物質,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Fe3++2I-=2Fe2++I2
(5)將51.2克的A投入200毫升的硝酸溶液中恰好反應完全,產(chǎn)生標準狀況下的NO2、NO共31.36L,求硝酸的濃度15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某天然有機物A與碘水變藍,在酶作用下水解生成B,1molB水解可生成2molC,D的溶液是常用的飲料之一,E的核磁共振氫譜為3:1:1:1,將F中的氫元素去掉可得到一種碳纖維材料.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B的名稱:麥芽糖.
(2)E中的官能團:羧基和醇羥基.
(3)H→I的化學方程式:BrCH2CH2Br+2NaOH$→_{△}^{H_{2}O}$HOCH2CH2OH+2NaBr,反應類型:取代反應或水解反應.
(4)I與K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學方程式:nHOCH2CH2OH+nHOOC-COOH$→_{△}^{濃硫酸}$+(2n-1)H2O.
(5)J與新制Cu(OH)2懸濁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OHCCHO+4Cu(OH)2$\stackrel{△}{→}$HOOCCOOH+2Cu2O+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在兩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別滴入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導電能力隨滴人溶液體積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NaHSO4溶液中,NaHSO4的電離方程式NaHSO4=Na++H++SO42-
(2)圖中①、②分別代表滴加哪種溶液的變化曲線①H2SO4②NaHSO4
(3)b點,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離子是Na+、OH-
(4)a、b兩點對應的溶液均顯中性、堿性(填“酸性”“中性”或“堿性”)
(5)曲線②中d點導電能力最弱的原因是Ba(OH)2+2NaHSO4=BaSO4↓+Na2SO4+2H2O(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6)c點,兩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哪種離子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用NA表示阿伏德羅常數(shù),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物質的量濃度為0.5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個數(shù)為NA
B.1.7g NH3所含原子數(shù)為0.1NA
C.通常狀況下,NA個CO2分子占有的體積約為22.4L
D.氧氣和臭氧的混合物16 g中含有NA個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氯化銅是一種廣泛用于生產(chǎn)顏料、木材防腐劑等的化工產(chǎn)品.工業(yè)上用粗氧化銅(含F(xiàn)e2O3、FeO、Cu2O以及少量不溶性雜質)為原料制取氯化銅晶體(CuCl2•2H2O)的生產(chǎn)流程如圖1:

已知:Cu2O在酸性環(huán)境中可以生成Cu2+和Cu
回答下列問題:.
(1)已知“浸渣”中不含銅單質,寫出Cu2O在“鹽酸浸出”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Fe2O3+Cu2O+8HCl=2CuCl2+2FeCl2+4H2O
(2)“鹽酸浸出”中,銅的浸出率與浸出時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由圖可得出如下變化規(guī)律:
①隨著浸出時間(0-2h)的增加,Cu的浸出率相應的增加
②浸出時間超過2h后,Cu的浸出率變化不明顯.
(3)“凈化除雜”需先加入ClO2,其作用是(用離子方程式表示)5Fe2++ClO2+4H+=5Fe3++Cl-+2H2O.然后再調節(jié)溶液的pH約為4,可選用的試劑是(填選項字母)BC.
A.CuSO4     B.CuO    C.Cu2(OH)2CO3 D.NH3.H2O
(4)“操作I”包含多步實驗基本操作,依次是蒸發(fā)濃縮、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和風干等.工業(yè)上常采用無水乙醇代替水進行洗滌的主要原因是防止CuCl2•xH2O溶解,且乙醇易揮發(fā).
(5)為了測定制得的氯化銅晶體(CuCl2•xH2O)中x值,稱取ag晶體,加入足量10%的氫氧化鈉溶液,過濾、洗滌后,用酒精燈加熱至質量不再減輕為止,冷卻、稱量所得固體質量為bg.計算得x=$\frac{80a-135b}{18b}$(用含a、b的代數(sh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在實驗室用已知濃度的鹽酸滴定某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裝置和操作如圖所示.請回答:
(1)配制100mL一定濃度的鹽酸,需選用b容量瓶(填字母).
a.50mL   b.100mL   c.250mL   d.1000mL
(2)儀器A的名稱是酸式滴定管,其中裝入的試劑是鹽酸.
(3)錐形瓶B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OH-═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