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當年種群數(shù)量是一年前種群數(shù)量的λ倍,下圖表示λ值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O~a年,種群數(shù)量不變,其年齡組成是穩(wěn)定型
B.a~b年,種群數(shù)量下降,其年齡組成是衰退型
C.b~c年,種群數(shù)量增加,種群呈“S”形增長
D.c~d年,種群數(shù)量增加,種群近“J”形增長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白細胞吞噬病菌 | B. | 高爾基體產生的囊泡與細胞膜融合 | ||
C. | 細胞膜糖蛋白的識別過程 | D. | 萎蔫的植物的細胞出現(xiàn)質壁分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有生物乙時,甲的數(shù)量在第6周時達到K值 | |
B. | 生物甲與生物乙之間的關系是互利共生 | |
C. | 無生物乙時,生物甲的種群數(shù)量呈指數(shù)增長 | |
D. | 無生物乙時,1-3周生物甲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湖北省高三10月聯(lián)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細胞的說法正確的是
A.植物細胞的邊界是細胞壁,動物細胞的邊界是細胞膜
B.生物膜系統(tǒng)把細胞內分成若干個獨立的小室,但它們在行使功能時卻有聯(lián)系
C.葉綠體是雙層膜結構,其內消耗的ATP全部來自光反應
D.當半透膜兩側溶液濃度相等時,細胞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不發(fā)生滲透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二上期中理科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多選題
(8分)如圖是一個反射弧和突觸的結構示意圖,根據(jù)圖示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①所示的結構屬于反射弧的_________。
(2)圖2中的1表示____________,該結構可能由____________(一種細胞器)形成。
(3)假如圖3中的X來自大腦皮層,Y來自圖1中的A。當針刺破手指的皮膚,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導致效應器產生縮手反應,則Y釋放的物質具有使突觸后膜產生__________的作用,此反射屬于____________反射。當我們取指血進行化驗時,針刺破手指的皮膚,但我們并未將手指縮回是因為大腦皮層發(fā)出的指令是對這個刺激不作出反應,則X釋放的物質對突觸后膜具有__________作用,這說明一個反射弧中的低級中樞要接受高級中樞的控制。
(4)圖2中興奮的傳遞是單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在此結構中信號的轉換模式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二上期中理科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研究機構對某區(qū)域的一種田鼠進行了調查,所調查樣方的總面積為2 hm2(1 hm2=10 000 m2)。統(tǒng)計所捕獲的鼠數(shù)量、性別等,進行標記后放歸;3日后進行重捕與調查。所得到的調查數(shù)據(jù)如下表,以下某同學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結果,你認為正確的是
捕獲數(shù)/只 | 標記數(shù)/只 | 雌性個體數(shù) | 雄性個體數(shù) | |
初捕 | 50 | 50 | 28 | 22 |
重捕 | 50 | 10 | 32 | 18 |
A.此調查方法可以用來調查土壤中小動物物種的豐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統(tǒng)計的種群密度比實際低
C.綜合兩次捕獲情況,該田鼠種群的性別比例(♀/♂)約為7∶2
D.該地區(qū)田鼠的平均種群密度約為125只/hm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二上期中理科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右圖①②③表示人體細胞間信息傳遞的三種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方式①②的信息傳遞緩慢,方式③傳遞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傳遞不通過體液
C.體溫調節(jié)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種傳遞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傳遞都經過血液循環(huán),存在反饋調節(ji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體溫調節(jié)受到影響 | B. | 言語活動功能障礙 | ||
C. | 睪丸生長發(fā)育受到影響 | D. | 水平衡的調節(jié)受到影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