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某自然保護區(qū)地震后,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植被毀損達到30%以上.圖1為該地區(qū)人為干預下恢復過程的能量流動圖,圖2表示恢復過程中某種群的種群密度對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響.請回答:

(1)如圖1所示,輸入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主要是生產(chǎn)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第一營養(yǎng)級到第二營養(yǎng)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2.7%(保留一位小數(shù)).
(2)圖1中A表示的生理過程為細胞呼吸(或呼吸作用),圖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體內的存在形式是有機物中化學能.
(3)如圖1所示,除生產(chǎn)者外其他營養(yǎng)級需要補償能量輸入,原因是植被受損,流入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減少;減輕植被恢復的壓力.計算可知,肉食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值至少為5×103kJ/(m2•y).
(4)由圖2可知,種群密度在C點時,種群數(shù)量的增長速率最大;在E點時,表示該種群已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K值).
(5)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震毀損的自然保護區(qū)內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不斷恢復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
(6)清除田間雜草和魚塘中肉食性的“黑魚”,用生態(tài)學觀點分析,其目的是調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xù)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分析 1、分析題圖:圖1中,A表示呼吸作用.生產(chǎn)者同化的能量(70+23+3+14)×103kJ/m2•y=1.1×105kJ/m2•y.:植食性動物同化的能量(9+4+0.5+2.5)×103kJ/m2•y=16×103kJ/m2•y,而能量來源是有機物輸入2和生產(chǎn)者,則來源于植食性動物的能量為14×103kJ/m2•y.肉食性動物同化的能量(0.25+5.1+2.1+0.05)×103kJ/m2•y=7.5×103kJ/m2•y,而能量來源是有機物輸入5和植食性動物,則來源于植食性動物的能量為2.5×103kJ/m2•y.
2、分析圖2:圖2中表示該種群呈S型曲線增長,E點時,種群數(shù)量達到K值,即環(huán)境容納量.

解答 解:(1)圖1中,輸入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是生產(chǎn)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和輸入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但主要是生產(chǎn)者固定的太陽能.第一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為23+70+14+3=110×103kJ/m2•y,第二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為14×103kJ/m2•y,所以第一營養(yǎng)級到第二營養(yǎng)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frac{14}{110}$×100%≈12.7%.
(2)某一營養(yǎng)級(最高營養(yǎng)級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個營養(yǎng)級、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所以圖1中A表示呼吸作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體內以有機物中化學能的形式存在.
(3)地震后植被破壞嚴重,流入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減少,所以除生產(chǎn)者外其它營養(yǎng)級需要補償能量輸入.輸入肉食動物的能量=14+2-4-9-0.5=2.5,而肉食動物輸出的能量=2.1+5.1+0.05+0.25=7.5,所以肉食性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值至少為7.5-2.5=5×103kJ/m2•y.
(4)由圖2可知,種群密度在C點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種群數(shù)量的增長速率最大;在E點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shù)量不再增加,表示該種群數(shù)量已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K值).
(5)地震后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震毀損的自然保護區(qū)內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不斷恢復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
(6)清除田間雜草和魚塘中肉食性的“黑魚”,用生態(tài)學觀點分析,其目的是調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xù)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為:
(1)生產(chǎn)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12.7%
(2)細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有機物中化學能
(3)植被受損,流入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減少;減輕植被恢復的壓力(答出前者即給分)    5
(4)C E 
(5)次生
(6)調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xù)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點評 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重點考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要求考生識記能量流動的過程、特點、意義,掌握能量傳遞效率的相關計算,能結合圖中信息準確答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根據(jù)下列表格完成下面的問題:

(1)a→A過程中發(fā)生的是脫水縮合反應,A可分為A1…A4…,其原因是:從a分析由于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目和排列順序不同,從A分析由于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2)A1是酶 A3是血紅蛋白
(3)C1是C2是DNA和RNA.
(4)B是多糖,植物體內主要是淀粉,纖維素
(5)A與生物生命活動的關系可描述為: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肉毒梭菌(厭氧性梭狀芽孢桿菌)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體之一,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在于其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麻痹毒素,即肉毒類毒素.它是由兩個亞單位(每個亞單位為一條鏈盤曲折疊而成)組成的一種生物大分子,1mg可毒死20億只小鼠.煮沸1min或75℃下加熱5~10min,就能使其完全喪失活性.可能引起肉毒梭菌中毒的食品有臘腸、火腿、魚及魚制品、罐頭食品、臭豆腐、豆瓣醬、面醬、豆豉等.如圖是肉毒類毒素的局部結構簡式:

請據(jù)此回答:
(1)肉毒類毒素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其基本組成單位的結構通式是
(2)高溫可使肉毒類毒素失活的主要原理是高溫使蛋白質空間結構被破壞.
(3)由圖可知,該片段由5種單位組成.
(4)一分子肉毒類毒素至少含有2個羧基,它們的位置分別位于兩條肽鏈兩端.
(5)肉毒類毒素可用雙縮脲試劑鑒定,該試劑使用方法是先加A液,再加B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在生物體內能量的轉換和傳遞過程中,ATP是一種關鍵的物質:
(1)人體骨骼肌細胞中,ATP的含量僅夠劇烈運動時三秒鐘內的能量供給.在校運動會上,某同學參加100m跑步過程中,其肌細胞中ATP相對含量變化如圖所示,試回答:
①由A到B的變化過程中,說明ATP被水解,釋放的能量用于肌肉收縮等生命活動.
②由整個曲線來看,肌細胞中ATP的含量不會降為零,說明ATP的生成和分解是同時進行的.
(2)某同學進行一項實驗,目的是觀察ATP可使離體的、剛剛喪失收縮功能的新鮮骨骼肌產(chǎn)生收縮這一現(xiàn)象,說明ATP是肌肉收縮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①實驗中,必須待離體肌肉自身的ATP消耗完之后,才能進行實驗.
②在程序上,采取自身前后對照的方法:先滴加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或ATP溶液),觀察肌肉收縮與否以后,再滴加ATP溶液(葡萄糖溶液或ATP溶液).
③如果將上述順序顛倒一下,實驗結果是否可靠?解釋原因.
結果不可靠.如果外源ATP尚未耗盡,將出現(xiàn)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也會收縮的現(xiàn)象,造成葡萄糖也能被肌肉直接利用的假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目前我國許多地方有計劃地接種“甲流感疫苗”,接種該疫苗后在體內可引起的免疫反應是( 。
A.淋巴T細胞到刺激后都不斷進行分裂
B.一小部分淋巴B細胞分化為記憶細胞
C.吞噬細胞受刺激后能特異性識別甲型H1N1流感病毒
D.“甲流感疫苗”與病毒結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細胞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甲、乙分別為物質進出細胞的坐標圖和模式圖,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所代表的物質運輸方式?jīng)]有共同點
B.圖乙的物質運輸方式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C.圖乙所示的細胞可能是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D.效應B細胞分泌免疫球蛋白的過程可用圖乙中的跨膜運輸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關于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A.藍球藻和綠藻都能通過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
B.癌細胞中糖蛋白和核糖體的數(shù)量明顯少于衰老細胞
C.沒有線粒體的細胞也有可能進行有氧呼吸
D.細胞分化導致細胞的遺傳物質有所差異,于是細胞的形態(tài)和功能產(chǎn)生差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將逐漸喪失,原因是HIV感染人體后破壞了(  )
A.紅細胞B.吞噬細胞C.B淋巴細胞D.T淋巴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某校生物興趣小組要探究酵母菌通過呼吸產(chǎn)生等量CO2時,有氧和無氧條件下消耗葡萄糖量的多少.他們將相同的無菌葡萄糖溶液與少許酵母菌混勻后密封(瓶中無氧氣),按如圖裝置進行實驗.當測定甲、乙裝置中CaCO3沉淀相等時,撤去裝置,將甲、乙兩錐形瓶中的溶液分別用濾菌膜過濾,除去酵母菌,得到濾液1和濾液2.請分析回答:

(1)甲、乙兩組實驗的自變量是有無氧氣,實驗中需控制的無關變量主要有溫度、pH、培養(yǎng)液量、培養(yǎng)液濃度等.
(2)酵母菌產(chǎn)生CO2的場所是線粒體、細胞質基質.
(3)請你利用提供的U形管(已知濾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過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質能通過)、濾液1和濾液2等,繼續(xù)完成探究實驗.
實驗步驟:
①將等量的濾液1和濾液2分別倒入U形管的A、B兩側并標記;
②一段時間后觀察(兩側)液面高度的變化.
實驗結果預測和結論:
①如果A側液面上升,B側液面下降,則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A側液面下降,B側液面上升,則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如果A、B兩側液面高度相同,則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樣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