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如圖所示,圖甲為葉綠體結構與功能示意圖,圖乙表示一株小麥葉片細胞內C3相對含量在一天24小時內的變化,圖丙表示農田一晝夜的溫度變化Ⅰ,光照變化Ⅱ和植物有機積累Ⅲ數(shù)據(jù)繪成曲線圖,請據(jù)請據(jù)圖分析:

(1)圖甲中A、B、C、D分別表示參與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生成的物質,則B、D依次是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
(2)在圖甲Ⅰ中發(fā)生的反應為Ⅱ中發(fā)生反應提供[H]和ATP,Ⅱ中發(fā)生的反應為Ⅰ中發(fā)生反應提供ADP和Pi.
(3)圖乙中,從B點開始合成有機物,至H點有機物合成終止.
(4)圖乙E點與D點相比,葉綠體中[H]含量較高(填“高”或“低”).
(5)圖丙d處凹陷,原因是溫度太高,葉片氣孔關閉,CO2吸收數(shù)量減少,影響光合作用暗反應的效率.
(6)圖丙a處凸起,原因是下半夜溫度偏低,呼吸作用減弱.

分析 據(jù)圖分析:圖甲中,A表示光能,B表示二氧化碳,C表示三碳化合物,D表示五碳化合物,Ⅰ表示光反應,Ⅱ表示暗反應.圖乙表示一株小麥葉片細胞內C3相對含量在一天24小時內的變化,其中,0~6時和18~24時C3相對含量不變,說明在該時間段內不進行光合作用.6~18時C3相對含量降低是光合作用過程中其被還原的結果.

解答 解:(1)據(jù)圖甲分析,A表示光能,B表示二氧化碳,C表示三碳化合物,D表示五碳化合物.
(2)圖甲中,Ⅰ表示光反應,Ⅱ表示暗反應,光反應可以為暗反應提供[H]和ATP,暗反應可以為光反應提供ADP和Pi.
(3)圖乙中,6~18時C3相對含量降低是光合作用過程中其被還原的結果,所以是從B點開始合成有機物,至H點有機物合成終止.
(4)圖乙中,6~18時C3相對含量降低是光合作用過程中其被還原的結果,所以是從B點開始合成有機物,至H點有機物合成終止.
(5)圖丙中,曲線Ⅲd的原因可能是溫度過高,葉片上氣孔關閉,導致二氧化碳吸收不足,從而影響了光合作用暗反應的進行.
(6)圖丙a中處凸起的原因是下半夜溫度偏低,呼吸作用減弱.
故答案為:
(1)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
(2)[H]和ATP   ADP和Pi
(3)B       H
(4)高
(5)CO2     暗
(6)下半夜溫度偏低,呼吸作用減弱

點評 本題結合圖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過程及曲線分析,意在強化學生對光合作用過程的理解與運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山東濟寧微山第一中學高一上學期入學暑期作業(yè)檢測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細胞的說法正確的一組是( )

①含細胞壁結構的細胞必定為植物細胞

②藍藻以群體形式存在,所以單個藍藻不是一個個體

③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④能進行自養(yǎng)的生物不一定是綠色植物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北省高二上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影響穩(wěn)態(tài)的因素是

A.溫度 B.pH值

C.酶 D.滲透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有一瓶混合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養(yǎng)液,當通入不同濃度的氧氣時,其產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氧濃度(%)abcd
產生CO2的量(mol)912.51530
產生酒精的量(mol)96.560
A.氧濃度為b時,經有氧呼吸產生的CO2為6mol
B.氧濃度為d時,只進行有氧呼吸
C.氧濃度為c時,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酒精發(fā)酵
D.a時只進行無氧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紅細胞結構簡單,數(shù)目多,容易獲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能發(fā)生滲透作用,所以可用于制備純凈的細胞膜
B.利用豬血細胞可以提取大量的DNA
C.蛙紅細胞用甲基綠處理后,可觀察到被染成藍綠色的線粒體
D.血漿中的O2進入紅細胞只需要穿過一層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如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圖示分析正確的是( 。
A.圖中 A 表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B.該生物進化理論的研究對象(基本單位)是生物個體
C.圖中 B 表示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D.圖中C表示的是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在蘇南的農村地區(qū),經?梢姷揭恍┯捎诜N種原因被荒廢的小塊農田,在這樣的地塊上,一年后會長滿雜草,二、三年后還可能出現(xiàn)一些小灌木,這一過程屬( 。
A.初生演替B.次生演替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D.不屬于演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雜交實驗表明,樺尺蛾體色受到一對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對淺色s為顯性.在曼徹斯特地區(qū),19世紀中期以前,種群中S基因頻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紀則上升到95%以上.據(jù)題回答:
(1)從遺傳的角度分析:
①最初的S基因是通過突變出現(xiàn)的.它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②S基因頻率增高的遺傳學基礎是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2)試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分析這一變化的原因.
①19世紀,樺尺蛾的棲息地(樹干)上長滿了地衣,在此環(huán)境下,種群s基因頻率高的原因是淺色蛾(ss)與環(huán)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鳥捕食,后代繁殖多.
②隨著英國工業(yè)的發(fā)展,工業(yè)煉銅使地衣不能生長,樹皮暴露,并被煤煙熏成黑褐色,在此環(huán)境條件下,種群S基因頻率升高的原因是環(huán)境不利于淺色種生存而利于黑色種生存,黑色個體數(shù)增多.
③上述事例說明,種群中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其中不利變異被不斷淘汰,有利的變異則逐漸積累,從而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方向緩慢地進化.因此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
④這個種群是否形成了新的物種?為什么?沒有,因為沒有出現(xiàn)生殖隔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脂質的功能不包括( 。
A.保護植物細胞不受傷害B.構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C.生物體中主要的能源物質D.生物體中主要的儲能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