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2011年7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15屆機器人世界杯賽上,中國科大“藍鷹”隊獲得仿真2D組冠軍和服務機器人組亞軍,改寫了我國服務機器人從未進入世界前5的紀錄。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圖中是科大著名服務機器人“可佳”。如圖2所示,現(xiàn)要執(zhí)行一項任務。給它設定了如下動作程序:機器人在平面內,由點(0,0)出發(fā),沿直線運動到點(3,1),然后又由點(3,1)沿直線運動到點(1,4),然后又由點(1,4)沿直線運動到點(5,5),然后又由點(5,5)沿直線運動到點(2,2),整個過程中機器人所用時間是2 s,則(  )

圖2

A.機器人的運動軌跡是一條直線

B.機器人有兩次通過同一點

C.整個過程中機器人的位移大小為2 m

D.整個過程中機器人的平均速率為1 m/s


BC 坐標系的橫軸作為x軸,縱軸作為y軸。根據描點法先作出題中給定的幾個坐標位置,然后用直線連接相鄰兩個位置,即得物體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機器人的運動軌跡不是一條直線,機器人會兩次通過同一點,選項A錯誤,B正確。起點在坐標原點,終點在(2,2),位移大小是這兩點連線的長,故位移大小為 m=2 m,選項C正確。整個過程中機器人的平均速度大小為1 m/s,選項D錯誤。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兩個帶異種電荷的小球1和2,1用絕緣桿固定在2的上方,兩球相距d時恰好平衡,如圖所示,若將2向上移動d/4仍要它平衡,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使Q1減小到原來的3/4                B. 使Q2減小到原來的3/4

C. 使Q1Q2均減小到原來的3/4         D. 使Q1Q2均減小到原來的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對運動的認識中不正確的是 (  )

A.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靜止

B.伽利略認為如果完全排除空氣的阻力,所有的物體將下落得同樣快

C.牛頓認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D.伽利略根據理想實驗推論出,若沒有摩擦,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將保持其速度繼續(xù)運動下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關于質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質點一定是體積和質量極小的物體

B.因為質點沒有大小,所以與幾何中的點沒有區(qū)別

C.研究運動員在3 000米長跑比賽中運動的快慢時,該運動員可看做質點

D.欣賞芭蕾舞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時,可以把芭蕾舞表演者看做質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一個朝著某方向做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是v,緊接著內的平均速度是,則物體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  )

A.v                                                     B.v

C.v                                                    D.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做剎車實驗,0時刻起運動過程的位移與速度的關系為x=(10-0.1v2)m,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上述過程的加速度大小為10 m/s2

B.剎車過程持續(xù)的時間為5 s

C.0時刻的初速度為10 m/s

D.剎車過程的位移為5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一質量為m的滑塊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通過頻閃照片分析得知,滑塊在最初開始2 s內的位移是最后2 s內位移的兩倍,且已知滑塊最初開始1 s內的位移為2.5 m,由此可求得(  )

A.滑塊的加速度為5 m/s2

B.滑塊的初速度為5 m/s

C.滑塊運動的總時間為3 s

D.滑塊運動的總位移為4.5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圖3是一個網球沿豎直方向運動的頻閃照片,由照片可知(  )

圖3

A.網球的加速度方向向上

B.網球正在下降

C.網球的加速度方向向下

D.網球正在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一塊長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B上放一物體A,現(xiàn)以恒定的外力拉B,由于A、B間摩擦力的作用,A將在B上滑動,以地面為參考系,A、B都向前移動一段距離。在此過程中

A.外力F做的功等于A和B動能的增量

B.B對A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A的動能增量

C.A對B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B對A的摩擦力所做的功

D.外力F對B做的功等于B的動能的增量與B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