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a、b和c表示點電荷的電場中的三個等勢面.它們的電勢分別為U、.一帶電粒子從等勢面a上某處由靜止釋放后,僅受電場力作用而運動,已知它經過等勢面b時的速率為v,則它經過等勢面c時的速率為________.
1.5v
由動能定理,從a到b有 q(U-2U/3)=
從a到c過程有 q(U-U/4)=
解得:v’=3v/2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質量為m的物塊在水平恒力F的推動下,從山坡(粗糙)底部的A處由靜止起運動至高為h的坡頂B處,獲得的速度為v,AB之間的水平距離為x,重力加速度為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塊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是mgh
B.合外力對物塊做的功是mv2
C.推力對物塊做的功是mv2+mgh
D.阻力對物塊做的功是mv2+mgh-F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一物體靜止.現(xiàn)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拉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則(   )
A.物體做往復運動
B.0—4s內物體的位移為零
C.4s 末物體的速度最大
D.0—4s內拉力對物體做功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10分).如圖所示,水平軌道AB與位于豎直面內半徑為R="0.90" m的半圓形光滑軌道BCD相連,半圓形軌道的BD連線與AB垂直.質量為m=1.0kg可看作質點的小滑塊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從水平軌道上的A點由靜止開始向右運動,物體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5.到達水平軌道的末端B點時撤去外力,小滑塊繼續(xù)沿半圓形軌道運動,且恰好能通過軌道最高點D,滑塊脫離半圓形軌道后又剛好落到A點.g取10 m/s2,求:
(1)滑塊經過B點進入圓形軌道時對軌道的壓力大小
(2)滑塊在AB段運動過程中恒定外力F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8分)如圖所示的絕緣軌道 ABC,其中 AB 部分為傾角為 37°、長 2.0m的光滑斜面, BC 部分為動摩擦因數(shù)為 0.2 的水平面,F(xiàn)有質量 m=1.0㎏ 的質點從 A 位置無初速沿軌道下滑,滑到C點恰好停下。在 BC 的延長線上有一點 D,且 AD=BD。把電量為 Q=5.0×10-5C 的點電荷固定在 D 點,并讓上述質點也帶等量同種電荷。如果取無限遠處的電勢為零,則兩電荷間的電勢能為 EP=KQ1Q2/r, r是兩電荷間的距離。(1) BC 長度等于多少?(2)現(xiàn)用平行于軌道的外力把該帶電質點沿軌道由 C 推到A ,外力至少做多少功? (sin370=0.6,cos370=0.8,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10分)如圖所示,在傾角為37°的斜面兩端,垂直于斜面方向固定兩個彈性板,兩板相距2m,質量為10g,帶電量為+1×10-7C的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2,物體從斜面中點以大小為10m/s的速度沿斜面開始運動。若物體與彈性板碰撞過程中機械能不損失,電量也不變,勻強電場(方向與斜面平行)的場強E=2×106N/C,求物體在斜面上運動的總路程。(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半徑分別為2R和R的甲、乙兩光滑圓形軌道固定放置在同一豎直平面內,兩軌道之間由一條水平軌道CD相連,曲面軌道與水平面軌道在B處光滑連接(物塊經過B點時沒有機械能損失),現(xiàn)有一小物塊從斜面上高h處的A點由靜止釋放,曲面軌道以及水平軌道BC段是光滑的,小物塊與CD段以及D右側的水平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已知小物塊通過甲軌道最高點時與軌道間壓力為物塊重力的3倍,而后經過有摩擦的CD段后又進入乙軌道運動。
(1)求初始釋放物塊的高度h
(2)為避免出現(xiàn)小物塊脫離圓形軌道乙而發(fā)生撞軌現(xiàn)象,則CD段的長度應滿足什么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個25 kg的小孩從高度為3.0 m的滑梯頂端由靜止開始滑下,滑到底端時的速度為2.0 m/s,取g=10 m/s2,關于力對小孩做的功,以下結果正確的是(  )
A.合外力做功50 JB.阻力做功500 J
C.重力做功500 JD.支持力做功50 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2所示,固定斜面傾角為θ,整個斜面分為AB、BC兩段,AB=2BC.小物塊P(可視為質點)與AB、BC兩段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μ1、μ2.已知P由靜止開始從A點釋放,恰好能滑動到C點而停下,那么θ、μ1、μ2間應滿足的關系是                      (  )

A.tanθ=                   B.tanθ=              
C.tanθ=2μ1-μ2                   D.tanθ=2μ2-μ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