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關于點電荷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只有球形帶電體才能看作點電荷

B.只要帶電體的體積很小,任何情況下都可看做點電荷

C.體積很大的帶電體,任何情況下都不可看做點電荷

D.不論帶電體多大,只要帶電體間距離遠大于它們的大小就可看成是點電荷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不論帶電體多大,只要帶電體間距離遠大于它們的大小,或者放入電場中某點時,對該點的電場無影響,這樣的電荷就可看成是點電荷,選項D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體運動的情況中,可能存在的是(

A. 某時刻物體具有加速度,而速度為零

B. 物體的速度始終為零加速度也始終為零

C. 物體速度不變但加速度在變

D. 物體的速度在增大,加速度在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下列四幅圖中所涉及物理知識的論述中,正確的是

A甲圖中,沙漠中的“蜃景”現(xiàn)象是光的衍射現(xiàn)象引起的

B乙圖中,演示簡諧運動的圖像實驗中,若勻速拉動木板的速度較大,則由圖像測得簡諧運動的周期較大

C丙圖中,可利用薄膜干涉檢查樣品的平整度

D丁圖中,由圖可知當驅(qū)動力的頻率f跟固有頻率f0相差越大,振幅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離心現(xiàn)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當物體所受的離心力大于向心力時,產(chǎn)生離心現(xiàn)象

B. 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當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時它將沿切線做勻速直線運動

C. 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當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時它將做背離圓心的圓周運動

D. 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當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時它將做曲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縱坐標表示物體的質(zhì)量,橫坐標表示物體的體積,圖象a、b分別表示物體甲、乙的質(zhì)量與體積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將物體甲放入水中一定浮在水面

B將物體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

C將體積相等的甲、乙物體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浮在水面

D將體積相等的甲、乙物體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束帶電粒子不計重力垂直電場方向進入偏轉電場,試討論在與以下情況中,粒子應具有什么條件,才能得到相同的偏轉距離y和偏轉角,已知粒子的電荷量為q,質(zhì)量為m,極板長度為,間距d,電勢差為U,,d,U為定值,q、m為不定值,

1以相同的初速度進入偏轉電場;

2以相同的初動能進入偏轉電場;

3先由同一電場直線加速后再進入偏轉電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大夢利用圖甲所示的電路探究電流跟電阻的關系。已知電源電壓為6V且保持不變,定值電阻R阻值分別為5Ω、10Ω、15Ω、20Ω、25Ω。請你解答下列問題:

1他在檢查儀器時,發(fā)現(xiàn)電流表如圖乙所示,則接下來的操作是 ;

2根據(jù)圖甲所示的電路圖,將圖所示的實物電路連接完整導線不允許交叉;

3實驗中多次換接阻值不同電阻,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滑片的位置,使電壓表示數(shù)保持不變,記下每次電流表的示數(shù),繪制了所示的電流I隨電阻R變化的圖像。由圖像進一步分析可知,當電阻R=125Ω時,通過R的電流I = A;

4完成實驗后,小明發(fā)現(xiàn)桌上有一個標著03A V的小燈泡。他想測量此燈的額定電壓,而電壓表又壞了,于是更換了一個已知電壓為U的電源,用如圖B所示的電路進行了如下實驗:

a閉合S1斷開S2,移動滑片P使電流表示數(shù)I1為03A;

b保持 的位置不變,閉合S2斷開S1,記下此時電流表示數(shù)I2

c小燈泡額定電壓的表達式為:U = 用所測物理量符號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車從靜止開始以1 m/s2的加速度前進,車后相距x0=25 m處,與車運動方向相同的某人同時開始以6 m/s的速度勻速追車,問能否追上?若追不上,求人、車間的最小距離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高空滑索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一個人用輕繩通過輕質(zhì)滑環(huán)懸吊在傾角θ=30°的鋼索上運動,在下滑過程中輕繩始終保持如圖所示的狀態(tài)。不計空氣阻力,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人隨環(huán)一起減速下滑

B. 人隨環(huán)一起勻速下滑

C. 鋼索對輕環(huán)無摩擦力

D. 鋼索對輕環(huán)的作用力小于人的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