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勻強電場水平向左,帶正電物體沿絕緣、粗糙水平板向右運動,經(jīng)A點時動能為100J,到B點時動能減少了原來的4/5,減少的動能中有3/4轉(zhuǎn)化為電勢能。則它再經(jīng)過B點時動能大小是

A. 4J

B. 5J

C. 10J

D. 15J

【答案】C

【解析】根據(jù)題意,經(jīng)A點時動能為100J,到B點時動能減少了原來的,即減少了80J,AB的過程中,減少的動能中有轉(zhuǎn)化為電勢能,可知克服電場力做功與克服摩擦力做功之比為31,則在整個過程中,克服電場力做功與克服摩擦力做功之比仍然為31,從B點到速度減為零,動能減小量為20J,則克服摩擦力做功為5J,對B點向右到返回B點的過程運用動能定理,電場力做功為零,克服摩擦力做功又為5J,所以返到B點動能為: ,故C正確,ABD錯誤。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剪式千斤頂,當(dāng)搖動把手時,螺紋軸就能使千斤頂?shù)膬杀劭繑n,從而將汽車頂起.當(dāng)車輪剛被頂起時汽車對千斤頂?shù)膲毫?.0×105N,此時千斤頂兩臂間的夾角為12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此時千斤頂對汽車的支持力為1.0×105N
B.此時兩臂受到的壓力大小均為5.0×104N
C.若繼續(xù)搖動把手,將汽車頂起,兩臂受到的壓力都將增大
D.若繼續(xù)搖動把手,將汽車頂起,兩臂受到的壓力都將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摩擦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B.相互壓緊、接觸面粗糙的物體之間必有摩擦力

C.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壓力增大,摩擦力一定增大

D.兩物體接觸面上的摩擦力方向總是與相應(yīng)的彈力方向垂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物塊A在水平向右的外力F的作用下做直線運動,其速度時間圖象如圖乙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01s內(nèi),外力F不斷增大

B. 1s3s內(nèi),外力F的大小恒定

C. 3s4s內(nèi),外力F不斷減小

D. 3s4s內(nèi),外力F的大小恒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小球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在第15s內(nèi)的位移比前1s內(nèi)的位移多0.2m,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小球加速度為0.1m/s2 B. 小球前15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0.2m/s

C. 小球第14s內(nèi)的初速度為2.6m/s D. 15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0.2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電源電動勢為3伏,電路接通后發(fā)現(xiàn)電燈L不工作,用一個伏特表分別測得各處電壓值為:Uab=0,Ubc=3伏,Ucd=0,Uad=3伏,又知電路中只有一處出現(xiàn)故障,由此可知( )

A. 燈L不發(fā)生斷路或短路

B. 電池組中兩電池間發(fā)生斷路

C. 電阻R 2 一定發(fā)生短路

D. 電阻R 1一定發(fā)生斷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示為一個玩具陀螺.a(chǎn)、b和c是陀螺上的三個點.當(dāng)陀螺繞垂直于地面的軸線以角速度ω穩(wěn)定旋轉(zhuǎn)時,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a、b和c三點的線速度大小相等
B.a、b和c三點的角速度相等
C.a、b的角速度比c的大
D.c的線速度比a、b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用橡皮筋將一小球懸掛在小車的架子上,系統(tǒng)處于平衡狀態(tài),F(xiàn)使小車從靜止開始向左加速,加速度從零開始逐漸增大到某一值,然后保持此值,小球穩(wěn)定地偏離豎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彈性限度內(nèi))。與穩(wěn)定在豎直位置時相比,小球的高度 ( )

A. 一定升高 B. 一定降低

C. 保持不變 D. 升高或降低由橡皮筋的勁度系數(shù)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一輕繩將小球P系于光滑墻壁上的O點,在光滑墻壁和球P之間夾有一矩形物塊Q,如圖所示.PQ均處于靜止?fàn)顟B(tài),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P物體受3個力

B. Q物體受3個力

C. 不管繩子變長還是變短,Q物體受到的摩擦力都不變

D. 若繩子變短,P物體受到的繩子的拉力將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