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電荷量為2.5×10-9C的正點電荷q在電場中的S點所受電場力大小為5×10-6N,則S處的電場強(qiáng)度的大小為2×103N/C;方向跟該點電荷q所受的電場力的方向相同(填“相同”、“相反”或“垂直”).

分析 已知試探電荷的電荷量和所受的電場力,由電場強(qiáng)度的定義式E=$\frac{F}{q}$求S點的電場強(qiáng)度的大小,而場強(qiáng)方向與正電荷所受的電場力方向相同.

解答 解:S點電場強(qiáng)度大小為:
E=$\frac{F}{q}$=$\frac{5×1{0}^{-6}}{2.5×1{0}^{-9}}$=2×103N/C
電場強(qiáng)度方向與q所受的電場力方向相同.
故答案為:2×103,相同;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是掌握電場強(qiáng)度的定義式E=$\frac{F}{q}$,明確電場強(qiáng)度方向與正電荷所受的電場力方向相同,同時明確電場強(qiáng)度是電場本身的性質(zhì)決定的,與電場力和電量無關(guān).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如圖所示,連接兩小球的絕緣絲線長都為l,不帶電時,OA繩的拉力大小為F1,AB繩的拉力大小為F2,使A、B帶上電后,OA、AB繩中的拉力大小分別為F1′和F2′,則可能有( 。
A.F1=F1′、F2>F2B.F1>F1′、F2=F2C.F1=F1′、F2=F2D.F1>F1′、F2>F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火車速度:360km/h=100 m/s
炮彈速度:1000m/s=3600km/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4.如圖所示,質(zhì)量不同的兩個物體A和B,用跨過定滑輪的細(xì)繩相連.開始時B放在水平桌面上,A離地面有一定的高度,從靜止開始釋放讓它們運動,在運動過程中B始終碰不到滑輪,A著地后不反彈.不計滑輪與軸間摩擦及繩子和滑輪的質(zhì)量,用此裝置可測出B物體與水平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1)在本實驗中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是天平,刻度尺;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A距地面的高度h,B在桌面上滑行的總距離s,A、B的質(zhì)量mA、mB;(寫出物理量的名稱并用字母表示)
(2)動摩擦因數(shù)μ的表達(dá)式為μ=$\frac{{m}_{A}h}{({m}_{A}+{m}_{B})s-{m}_{A}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1.如圖所示,足夠長木板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長木板的質(zhì)量為M=2kg,質(zhì)量為m=1kg的物塊B以水平初速度v0=3m/s從A的一端滑上水平上表面,長木板A與物塊B之間的摩擦因數(shù)為0.2.求:
(1)摩擦力分別對長木板A與物塊B做的功.
(2)A、B組成的系統(tǒng)損失的機(jī)械能△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一火車以2m/s的初速度,0.5m/s2的加速度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1)火車在3s末的速度是多少;
(2)在前4s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在第5s內(nèi)位移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所示,一個重G=200N的物體,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運動,物體和水平面間的摩擦因數(shù)μ=0.1,同時物體還受到大小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則物體的合力是(  )
A.10N,方向向左B.20N,方向向右C.30N,方向向左D.30N,方向向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下列有關(guān)熱現(xiàn)象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布朗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
B.物體的內(nèi)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熱量
C.凡是不違背能量守恒定律的實驗構(gòu)想,都是能夠?qū)崿F(xiàn)的
D.物體的溫度為0℃時,物體分子的平均動能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已知光滑斜面的全長為L,一滑塊以某一速度從離斜面頂端$\frac{L}{4}$處向上滑,剛好能運動到斜面頂端,然后又向下滑回到斜面底端,若向上滑到頂端的最后一秒內(nèi)與向下滑到底端的最后一秒內(nèi)通過的位移大小之比為1:7,則( 。
A.滑塊在斜面上運動的總時間為6s
B.第2s初與第3s末的速度相等
C.第一個2s內(nèi)的位移與第二個2s內(nèi)的位移之差為零
D.第1s內(nèi)的位移與第3s內(nèi)的位移大小之比為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