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一人騎自行車上坡,坡長200m,坡高10m,人和車的總質(zhì)量為100kg,人蹬車產(chǎn)生的牽引力為100N.若在坡底時車的速度大小v0=10m/s,到達坡頂速度大小vt=4m/s,求:
(1)上坡過程中人克服摩擦阻力做了多少功?
(2)若人不蹬車,以v0=10m/s的初速度沖上坡,能在坡上行駛多遠?(g取10m/s2

分析 (1)由題意可分析人騎車上坡過程中外力做功情況,由動能定理可求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由功的公式可求得摩擦力大小,則由動能定理可求得人能在坡上行駛的距離.

解答 解:(1)由動能定理得:FL-mgh-Wf=$\frac{1}{2}$mvt2-$\frac{1}{2}$mv02
得:Wf=FL-mgh-$\frac{1}{2}$mvt2+$\frac{1}{2}$mv02=100×200-100×10×10-$\frac{1}{2}$×100×42+$\frac{1}{2}$×100×102=14200J;
(2)由功的公式可得阻力大小為:f=$\frac{{W}_{f}}{L}$=$\frac{14200}{200}$N=71N
設(shè)車還能向上行駛的距離為S m,則由動能定理得:
-fS-mgS sinθ=-$\frac{1}{2}$mv02
據(jù)題有:sinθ=$\frac{10}{200}$=$\frac{1}{20}$
解得:S≈41.3m.
答:
(1)上坡過程中人克服摩擦阻力做功為14200J.   
(2)若人不蹬車,以v0=10m/s的初速度沖上坡,能在坡上行駛41.3m.

點評 本題考查動能定理的應(yīng)用,注意選擇正確的過程,分析整過程中外力做功情況,運用動能定理研究.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圖,質(zhì)量均為m的三木塊A、B、C,其中除A的左側(cè)面光滑外,其余各側(cè)面均粗糙.當受到水平外力F作用時,三木塊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畫出各木塊的受力圖.求出各木塊所受的摩擦力大小與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重10N的光滑圓球靠在一個墻角里,墻與地面成60°角,如圖所示,對球施加一水平方向的通過球心O的推力F,F(xiàn)=5N,則墻對球的壓力大小為多少?地面對球的支持力大小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一個規(guī)格為“220V、5A”的電動機線圈電阻是1Ω.它正常工作10s內(nèi)產(chǎn)生熱量是(  )
A.250JB.10750JC.11000JD.1125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嫦娥一號”探月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的夢想.假若我國的航天員登上某一星球并在該星球表面上做了如圖所示力學(xué)實驗:讓質(zhì)量為m=1.0kg的小滑塊以v0=1m/s的初速度從傾角為53°的斜面AB的頂點A滑下,到達B點后恰好能沿傾角為37°的斜面到達C點.不計滑過B點時的機械能損失,滑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0.5,測得A、C兩點離B點所在水平面的高度分別為h1=1.2m,h2=0.5m.已知sin37°=0.6,cos37°=0.8,不計該星球的自轉(zhuǎn)以及其他星球?qū)λ淖饔茫?br />(1)求該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2)若測得該星球的半徑為R=6×106m,宇航員要在該星球上發(fā)射一顆探測器繞其做勻速圓周運動,則探測器運行的最大速度為多大?
(3)取地球半徑R0=6.4×106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0=10m/s2,求該星球的平均密度與地球的平均密度之比$\frac{ρ}{{ρ}_{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1.如圖所示,x軸在水平地面上,y軸豎直向上,在y軸上的P點分別沿x軸正方向和y軸正方向以相同大小的初速度拋出兩個小球a和b,不計空氣阻力,若b上行的最大高度等于P點離地的高度,則從拋出到落地,有( 。
A.a的運動時間是b的運動時間的$\sqrt{2}$倍
B.a的位移大小是b的位移大小的$\sqrt{5}$倍
C.a、b落地時的速度相同,因此動能一定相同
D.a、b落地時的速度不同,但動能可能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如圖所示,三角形傳送帶以1m/s的速度逆時針勻速轉(zhuǎn)動,兩邊的傳送帶長都是2m且與水平方向的夾角均為37°,現(xiàn)有兩個小物塊A、B從傳送帶頂端都以1m/s的初速度沿傳送帶下滑,物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都是0.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g取10m/s2,sin37°=0.6,cos37°=0.8)( 。
A.物塊A先到達傳送帶底端
B.物塊A、B同時到達傳送帶底端
C.物塊A、B在傳送帶上的劃痕長度之比為1:3
D.傳送帶對物塊A、B均做負功,但B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較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如圖所示,電流表A1(0~3A)和A2(0~0.6A)是由兩個相同的靈敏電流計改裝而成,現(xiàn)將這兩個電流表并聯(lián)后接入電路中.閉合開關(guān)S,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1的讀數(shù)小于A2的讀數(shù)B.A1的讀數(shù)等于A2的讀數(shù)
C.A1、A2的指針偏轉(zhuǎn)角度之比為5:1D.A1、A2的指針偏轉(zhuǎn)角度之比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為研究人們用繩索跨山谷過程中繩索拉力的變化規(guī)律,同學(xué)們設(shè)計了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它們將不可伸長輕繩的兩端通過測力計(不及質(zhì)量及長度)固定在相距為D的兩立柱上,固定點分別為M和N,M低于N,繩長為L(L>D).他們首先在繩上距離M點10cm處(標記為C)系上質(zhì)量為m的重物(不滑動),由測力計讀出繩MC、NC的拉力大小TM和TN,隨后改變重物懸掛點的位置,每次將M到C點的距離增加10cm,并讀出測力計的示數(shù),最后得到TM、TN與繩MC長度之間的關(guān)系曲線如圖(b)所示,由實驗可知:

(1)曲線Ⅰ中拉力最大時,C與M點的距離為100cm,該曲線為TN(選填:TM或TN)的曲線.
(2)若用一個光滑的掛鉤將該重物掛于繩子上,待穩(wěn)定后,左端測力計上的示數(shù)為4.3N,MC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0.37(用正弦值表示)(第2問結(jié)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