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以12m/s初速度在水平冰面上作勻減速直線運動,它的加速度大小是0.8m/s2,經(jīng)20s物體發(fā)生的位移是()

    A.             80m B.             90m C.             100m D. 110m


考點: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位移的關(guān)系.

專題:  直線運動規(guī)律專題.

分析:  做物理題不能光直接的進(jìn)行數(shù)學(xué)運算,一定要符合實際情況,正確分析物體運動過程,判斷物體在所給的20s時間內(nèi)是否停止運動,不能盲目的直接代入公式s=v0t+求解,容易導(dǎo)致錯誤.

解答:  解:物體減速為零的時間為:t=,因15s<20s,故經(jīng)過20s物體早以停止運動.

所以其位移為:s=.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存在“剎車陷阱”,對于在摩擦作用下的減速運動,在求給定的時間內(nèi)的位移時,一定要判斷在給定的時間內(nèi)物體是否停止運動,不能盲目的利用公式直接求解.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在質(zhì)量M=5kg的無下底的木箱頂部用一輕彈簧懸掛質(zhì)量分別為ma=1kg、mb=0.5kg的A、B兩物體,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100N/m.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平衡后剪斷A、B間的連線,A將做簡諧運動,求:(g=10m/s2

(1)在剪斷繩子后瞬間,A、B物體的加速度分別是多大?

(2)物體A的振幅?

(3)當(dāng)A運動到最高點時,木箱對地面的壓力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用兩根相同的細(xì)繩水平懸掛一段均勻載流直導(dǎo)線MN,電流I方向從M到N,繩子的拉力均為F.為使F=0,可能達(dá)到要求的方法是()

A.加水平向右的磁場 B. 加水平向左的磁場

C.加垂直紙面向里的磁場 D. 加垂直紙面向外的磁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一輛汽車在5s內(nèi)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初速度為2m/s,末速度為12m/s,在這段時間內(nèi)()

A.汽車的加速度為5m/s2 B. 汽車的加速度為10m/s2

C.汽車的平均速度為7m/s D. 汽車的平均速度為14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籃球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與豎直墻面相靠,且處于靜止?fàn)顟B(tài),則籃球的受力情況是()

    A. 受重力、水平面的支持力和墻面的彈力

    B. 受重力、水平面的支持力和墻面的靜摩擦力

    C. 受重力、水平面的支持力和水平面的靜摩擦力

    D. 受重力和水平面的支持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同一輛汽車以同樣大小的速度先后開上平直的橋和凸形橋,在橋的中央處,正確的是()

A.車對兩種橋面的壓力一樣大 B. 車對平直橋面的壓力大

C.車對凸形橋面的壓力大 D. 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勻速圓周運動中,保持不變的物理量是()

    A.             速度                B. 加速度          C. 角速度   D. 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甲所示,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長木板質(zhì)量M=0.5kg,木板右端放一質(zhì)量m=0.5kg的滑塊(可視為質(zhì)點),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4;滑塊的正上方有一懸點O,通過長l=0.8m的輕繩吊一質(zhì)量m0=1.0kg的小球.現(xiàn)將小球拉至與O點處于同一水平位置,由靜止釋放,小球擺至最低點時與滑塊發(fā)生正碰,且m0與m只碰一次,小球碰后的動能與其向上擺動高度的關(guān)系如圖乙所示,g取10m/s2,求:

(1)碰前瞬間繩子對小球拉力的大;

(2)碰后瞬間滑塊速度的大;

(3)要使滑塊不會從木板上滑下,則木板的長度應(yīng)滿足什么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質(zhì)量m = 2.0 kg的木塊靜止在高h(yuǎn) = 1.8 m的水平臺上,木塊距平臺右邊緣10 m,木塊與平臺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µ = 0.2。用水平拉力F = 20N拉動木塊,當(dāng)木塊運動到水平末端時撤去F。不計空氣阻力,g取10m/s2。求:

(1)木塊離開平臺時的速度大小;

(2)木塊落地時距平臺邊緣的水平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