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手握一個瓶子,瓶子始終處于豎直方向且靜止,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瓶中水越多,手必須握得越緊
B.手握得越緊,瓶子受到的靜摩擦力越多
C.不管手握得多緊,瓶子受到的摩擦力總是一定的
D.摩擦力大小等于瓶子與水的總重力

分析 瓶子始終處于豎直方向且靜止不動時,受的重力和靜摩擦力平衡,受握的緊,最大了最大靜摩擦力,而瓶子受的摩擦力仍然等于瓶子和水的重力.

解答 解:A、瓶子始終處于豎直方向且靜止不動,受重力和靜摩擦力平衡,所以當(dāng)瓶中油的質(zhì)量增大時,靜摩擦力增大,手握瓶的力不一定增大,故A錯誤;
B、手握得越緊,瓶子受到的最大靜摩擦力越大,但瓶子受到的靜摩擦力不變,故B錯誤;
C、不論手握得多緊,瓶子受到的摩擦力總是一定的,等于瓶子與水的總重力,故CD正確;
故選:CD.

點評 本題考查了靜摩擦力和最大靜摩擦力的應(yīng)用和區(qū)別,注意最大靜摩擦力的判斷.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A、B兩金屬板間距d=10cm,其中B板接地,有一個帶正電的液滴懸浮在P點處,電荷量q=2×10-7 C.若將該液滴從P點移動到A板,電場力做功4×10-5 J.若將該液滴從P點移動到B板,需克服電場力做功6×10-5 J.g取10m/s2,求:
(1)兩板的電勢差UAB為多少?
(2)液滴的質(zhì)量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如圖所示,在電場強度E=2.0×104 N/C的勻強電場中,沿電場線方向有A、B兩點,A、B兩點間的距離x=0.10m.將一帶正電的點電荷P放在電場中的A點,其所受電場力的大小F=4.0×10-4 N.求:
(1)點電荷P所帶電荷量q;
(2)將該點電荷從A點移至B點的過程中,電場力所做的功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圖所示,在豎直放置的光滑半圓弧形絕緣細管的圓心處放一點電荷,將質(zhì)量為m,帶電荷量為q的小球從圓弧管水平直徑的端點A由靜止釋放,小球沿細管下滑到最低點B時,對細管上壁的壓力大小恰好與球重相同,求:
(1)圓心處的電荷的帶電性質(zhì);
(2)圓心處的電荷在圓弧管內(nèi)產(chǎn)生的電場的場強大。
(3)圓心處的電荷產(chǎn)生的電場中A、B兩點間的電勢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關(guān)于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伽利略采用了斜面實驗,“沖淡”了重力的作用,便于運動時間的測量
B.伽利略把實驗和邏輯推理和諧地結(jié)合起來,從而發(fā)展了人類的科學(xué)思維方式和科學(xué)研究方法
C.伽利略認(rèn)為,如果沒有空氣阻力,重物與輕物應(yīng)該下落同樣快
D.伽利略用實驗直接證實了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如圖所示,一質(zhì)量為m的帶電小球,用長為L的絕緣細線懸掛在水平向右,場強為E的勻強電場中,靜止時懸線與豎直方向成θ角,求小球帶何種電性及所帶電荷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如圖粗糙水平面上靜放一質(zhì)量為M的粗糙斜面,斜面上一質(zhì)量為m的物塊恰能相對斜面靜止.若現(xiàn)物塊以某初速度沿斜面上滑,斜面仍靜止.已知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則( 。
A.物塊可能做勻速運動B.物塊對斜面的作用力的合力小于mg
C.地面對斜面的支持力等于(M+m)gD.地面對斜面的摩擦力水平向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如圖所示,在傾角θ=30°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放有兩個質(zhì)量分別為1kg和2kg的可視為質(zhì)點的小球a和b,兩球之間用一根長為L=0.2m的輕桿相連,小球b距水平面的高度h=0.1m.兩球由靜止開始下滑到光滑水平面上,不計球與水平面碰撞時的機械能損失,取g=10m/s2,下面對系統(tǒng)下滑的整個過程說法正確的是( 。
A.a球機械能守恒B.b球機械能守恒
C.a球機械能的增加量為0.667JD.b球機械能的增加量為0.667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一個質(zhì)量為4kg的物體靜止在足夠大的水平地面上,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1,從t=0開始,物體受到一個大小和方向呈周期性變化的水平力F作用,力F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如圖所示,求前4秒內(nèi)物體的位移大小和F對物體所做的功.(取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