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蘆薈具有一種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間氣孔開放,吸收CO2轉(zhuǎn)化成蘋果酸儲存在液泡中;白天氣孔關閉,液泡中的蘋果酸分解釋放CO2參與光合作用,如下圖1、圖2。芥蘭的CO2利用過程如下圖3,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蘆薈白天能否進行光合作用?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2.在上午10∶00點時,突然降低環(huán)境中CO2的濃度,短時間內(nèi)蘆薈和芥蘭細胞中C3化合物含量的變化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
3.蘆薈氣孔開、閉的特點是對環(huán)境的適應,推測其生活環(huán)境的特點是________。在溫室中,如果保持光照強度不變,需要進一步提高芥蘭的光合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某作物A、B兩個品種在不同CO2濃度下的CO2吸收量,以及黑暗條件下的CO2釋放量,結果如下表。
4.若環(huán)境中的CO2濃度保持在CO2飽和點,先光照14小時,再黑暗10小時,則一天中A品種積累的葡萄糖比B品種多________mg/m2。(相對原子量:Cl-2,O-16,H-1)
5.下圖是將小麥植株置于CO2濃度適宜、水分充足的環(huán)境中,溫度分別保持在5℃、15℃、25℃和35℃下,改變光照強度,測到的CO2的吸收速率(單位(mgCO2/100 cm2葉·小時)。當光照強度為8時,25℃與15℃固定的CO2量的差值為________(mgCO2/100 cm2葉·小時)。
6.請在下圖中繪出49題中該小麥植株在5℃~35℃條件下呼吸作用速率的變化曲線(不考慮光照對呼吸作用的影響)
(5分)將某綠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實驗裝置內(nèi),研究溫度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影響(其余的實驗條件都是理想的)。實驗以CO2的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請回答
溫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 | 3.00 |
黑暗中釋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Ⅰ.(8分)將某綠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實驗裝置內(nèi),研究溫度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影響(其余的實驗條件都是理想的)。實驗以CO2的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請回答:
溫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 | 3.00 |
黑暗中釋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① 晝夜不停地光照,溫度在35℃時該植物能否生長? 。
② 每天交替進行12h光照,12h黑暗,溫度均保持在10℃的條件下,該植物能否生長?
為什么? 。
③ 晝夜不停地光照,該植物生長的最適溫度是多少度? 。
④ 增施農(nóng)家肥可以提高光合效率的原因是 (至少寫出兩條)。
將某綠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實驗裝置中,研究溫度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影響(其余的實驗條件都是理想的),實驗以CO2的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溫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0 | 3.00 |
黑暗中釋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 25 | 3.00 | 3.50 |
下列對該表數(shù)據(jù)分析正確的是
A.不停地光照,溫度在35℃時該植物不能生長
B.不停地光照,該植物生長的最適宜溫度是30℃
C.每天交替進行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溫度均保持20℃,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最多
D.每天交替進行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溫度在30℃時,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是10℃時的2倍
(5分)將某綠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實驗裝置內(nèi),研究溫度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影響(其余的實驗條件都是理想的)。實驗以CO2的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請回答
溫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 |
3.00 |
黑暗中釋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① 晝夜不停地光照,溫度在35℃時該植物能否生長? 。
② 每天交替進行12h光照,12h黑暗,溫度均保持在5℃的條件下,該植物能否生長?
為什么? 。
③ 晝夜不停地光照,該植物生長的最適溫度是多少度? 。
④ 增施農(nóng)家肥可以提高光合效率的原因是 (至少寫出兩條)。
一、選擇題
1.A 2.D 3.C 4.C 5.B 6.D 7.D 8.C 9.D 10.B
11.C 12.D 13.C
二、選擇題
14.D 15.D 16.AC 17.CD 18.C 19.BC 20.B 21.D
三、非選擇題
22.(18分)
(1)1.934~1.936;17.8(每空3分)
(2)①(2分) ② 如圖丙(5分) ③ 如圖丁(5分)
23.(1)由于系統(tǒng)無摩擦力,機械能守恒
最大彈性勢能就是滑塊開始的重力勢能 (5分)
(2)分離時,水平方向動量守恒 ① (4分)
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 ② (4分)
由式①②得 (2分)
24.(1)由于航天員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視重為零 (3分)
(2)軌道上有 (3分)
得 所以 (2分)
又有 (3分)
得 所以 (2分)
還有 (2分)
(2分)
(3)應減速,使,讓航天飛機靠近圓心 (2分)
25.(1)由動能定理有 ① (3分)
(2)偏轉(zhuǎn)場水平勻速 ② (1分)
豎直勻加速; ③ (2分)
④ (1分)
⑤ (1分)
由式①②③④代入式⑤有 ⑥ (2分)
由式⑥得 (1分)
(3)帶電微粒進入磁場做勻速圓周運動。
由圖可得 ,所以 ⑦ (2分)
進入磁場時的速度 ⑧ (2分)
洛倫茲力提供向心力 (2分)
所以 (2分)
26.(15分)
(1)S(2分)
(2)CH4<NH3<H2O(2分);共價鍵和離子鍵(2分); 離子晶體(2分);
(3)CO+H2OHCO+OH或C2O+H2OHC2O+OH(3分)
(4)0.3 mol Na2O2(2分);0.1 mol Na2CO3(2分)
27.(18分)
(1)防倒吸(2分)
(2)C、Cu、Na2SO3(3分)
(3)產(chǎn)生白色沉淀(2分);3NH3+3H2O+A1====Al(OH)3↓+3NH4(2分)
(4)產(chǎn)生淡黃色沉淀(2分); 2H2S+O2====2S↓+2H2O(2分)
(5)A:濃鹽酸(1分);B:高錳酸鉀(1分);
C:溴化鈉(1分);Cl2+2Br====2Cl+Br2(2分)
28.(11分)
(1)乙和丙(2分)
(2)或(2分)
(3)2Na2O2+2H2O====4NaOH+O2↑(2分);0.6 mol(2分)
(4)OH+CO2====HCO(3分)
29.(16分)
(1)硝化反應(或取代反應)(1分);酯化反應(或取代反應)(1分)
(2)(2分);C:CH2OH(CHOH)4CHO(2分)
(3)2C2H5OH+2CO2↑(3分);
+H2O(3分)
(4)(2分)
30.(22分)
I.(8分)① 能(2分)② 能(2分),12
h光照下積累的有機物比12 h黑暗中消耗的有機物多(2分)③
Ⅱ.(14分)(每空2分)
(1)幼苗的細胞正在進行分裂,DNA在復制中容易發(fā)生基因突變
(2)基本不變
(3)子葉
(4);單倍體育種
(5)脂肪;脂肪可以轉(zhuǎn)化為可溶性糖,為種子萌發(fā)提供能量
31.I.(8分)(每空1分)
① a蛙的整個發(fā)育過程都在體外,需陽光使之保持適宜的溫度,臭氧層的破壞使陽光中紫外線含量大增,易誘發(fā)變異,而變異對蛙的生存一般是不利的
b農(nóng)田水體pH的變化會影響蛙的發(fā)育,從而降低蛙的成活率
② 大量使用農(nóng)藥 人類對蛙的過程捕殺
③ 不污染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平衡
a.引入害蟲的寄生物
b.引入害蟲的天敵(捕食者)
c.引入與害蟲生存環(huán)境相似,但不危害農(nóng)作物的競爭生物
d.運用轉(zhuǎn)基因技術使農(nóng)作物獲得抗蟲性狀
e.運用昆蟲激素的原理,誘殺害蟲
f.以菌治蟲等(任答三條即可)
Ⅱ.(12分)(每空1分)
(1)① 雜交;自交
② 選出F2中無芒抗病類型,連續(xù)自交,逐代去掉無芒不抗病類型,直到不發(fā)生性狀分離
③ AaBb;有芒抗。籥aBB
(2)① 雜交;減數(shù)分裂
② 花藥離體培養(yǎng);秋水仙素處理幼苗; 2
(3)單倍體育種能明顯的縮短育種年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