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長期飲用硬水對人體健康不利,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加熱煮沸;區(qū)分硬水和蒸餾水,可以選用的物質(zhì)是肥皂水.

分析 根據(jù)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檢驗水的軟硬度.

解答 解:較為常用的將硬水軟化的方法有加熱煮沸或蒸餾,生活中可通過簡單的加熱煮沸方法來降紙水的硬度;鑒別軟水和硬水,通常加入肥皂水,根據(jù)泡沫的多少來判斷軟水和硬水,泡沫多的是軟水,少的是硬水.
故填:加熱煮沸;肥皂水.

點評 本題考查與生活相關的知識,體現(xiàn)了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對生活的指導作用,難度不大,基礎性強,注意掌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某同學量取液體時,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讀數(shù)為20ml,倒出部分液體后,俯視凹液面最低處,讀數(shù)為10ml,則該同學實際倒出來的液體體積為( 。
A.一定大于10mlB.一定等于10mlC.一定小于10mlD.無法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1.用來測定空氣成分的方法很多,圖1所示的是小明用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測定方法.實驗過程是:

第一步:向集氣瓶內(nèi)加入少量水,然后將集氣瓶剩余容積劃分為五等份,做好標記.
第二步:點燃燃燒匙內(nèi)的紅磷,伸入集氣瓶中并把塞子塞緊.
第三步:待紅磷熄滅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發(fā)現(xiàn)水被吸入集氣瓶中,水面上升約$\frac{1}{5}$.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上面的實驗同時證明了氮氣的性質(zhì)有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燒(至少填兩點).
(2)若未待裝置冷卻就打開彈簧夾,導致的后果是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小于五分之一.
(3)能否用鐵代替紅磷進行實驗?不能原因是:鐵絲在空氣中不燃燒.
(4)某同學對實驗進行反思后,提出了改進方法(如圖2所示),你認為改進后的優(yōu)點是裝置始終密閉,空氣沒有逸出,實驗結(jié)果更準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所有的火災都可用水撲滅
B.所有的自燃都是由緩慢氧化引起的
C.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劇烈燃燒引起的
D.所有的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點燃都會發(fā)生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今有四種微粒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它們表示四種元素
B.①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屬元素
C.②表示的微粒發(fā)生化學反應時易失去2個電子
D.②④表示的微粒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5.如圖,實驗室常用于制取氧氣的方法有:a.加熱高錳酸鉀固體;b.用二氧化錳粉末做催化劑使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產(chǎn)生水和氧氣.

(1)寫出圖中指定儀器的名稱:①試管②酒精燈.
(2)請仔細分析裝置A的特點,推測其所用的制取氧氣的方法是a(填“a”或“b”),寫出用該方法制氧氣的反應文字表達式高錳酸鉀$\stackrel{加熱}{→}$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用該收集裝置收集氧氣的依據(jù)是氧氣不易溶于水.
(3)寫出用裝置B制取氧氣的反應文字表達式過氧化氫$\stackrel{二氧化錳}{→}$水+氧氣,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裝滿氧氣的集氣瓶蓋上玻璃片后,正放(填“正放”或“倒放”)在桌上,其驗滿的方法是將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證明氧氣已滿.
(4)用裝置A制備氧氣時,裝藥品的試管破裂了,其可能原因是②③④⑤⑥.
①裝藥品前忘了檢查氣密性 
②試管口沒有略向下傾斜 
③試管沒有均勻預熱 
④收集完氧氣,先熄滅酒精燈,后取出水中導管 
⑤試管外壁潮濕 
⑥夾試管的鐵夾夾得太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用量筒量取16.5mL水,所需使用的量筒的規(guī)格為(  )
A.10mLB.50mLC.100mLD.50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以下對空氣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B.空氣的成分一般是比較固定的
C.在通常情況下空氣中的各成分之間不發(fā)生化學反應
D.液態(tài)空氣是純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關于過濾實驗操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此實驗中用到的所有玻璃儀器有:漏斗、燒杯
B.“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nèi)壁,中間不能留有氣泡,以防影響過濾速度
C.濾紙的邊緣要低于漏斗口
D.漏斗下端管口要緊靠燒杯內(nèi)壁,使濾液沿燒杯內(nèi)壁流下,防止飛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