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優(yōu)點是 .實驗Ⅱ的優(yōu)點是 .">
【題目】某校學習小組準備探究氣體的測定和數據處理方法。
(提出問題)
如何利用石灰石(主要成分為CaCO3)與稀鹽酸反應來測定生成CO2的質量和體積,并處理數據。
(實驗設計)通過下列兩個實驗分別測定CO2的質量和體積:
(分析與表達)
(1)上述兩個實驗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
(2)實驗Ⅰ中,將小燒杯中的所有稀鹽酸分幾次加入到大燒杯中,并不斷攪拌,判斷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應的實驗現象是_____。
(3)實驗Ⅱ中,先連接好裝置,再_____(填操作名稱),然后裝好藥品,最后將10ml稀鹽酸快速推入燒瓶中。若稀鹽酸是緩慢推入的,則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_____。
(記錄與處理)
(4)已知實驗I反應前的總質量[m(大燒杯+石灰石粉末)+m(小燒杯+稀鹽酸)],要計算生成CO2的質量,至少還需要的數據是_____。
A m(小燒杯) B m(大燒杯) C m(大燒杯+反應后剩余物)
(5)實驗Ⅱ的實驗記錄如下(表中數據在相同溫度、相同壓強條件下測定):
時間/mi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注射器讀數/ml | 60.0 | 85.0 | 88.0 | 89.0 | 89.5 | 89.8 | 89.9 | 90.0 | 90.0 | 90.0 |
①根據以上實驗過程和數據綜合分析,最終生成CO2的體積是_____mL,理由是_____。
②根據你的認識,在坐標圖中繪制出0~10min生成CO2體積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反思與評價)
(6)經過分析,你認為實驗I/span>的優(yōu)點是_____,實驗Ⅱ的優(yōu)點是_____。
【答案】CaCO3+2HCl═CaCl2+CO2↑+H2O 最后一次加入稀鹽酸,仍沒有氣泡產生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燒瓶內氣壓增大,稀鹽酸難以完全推入燒瓶中或儀器連接處脫落 AC 80 原稀鹽酸占有10mL體積 ; 實驗操作簡單或便于讀數;在密閉體系內反應更加環(huán)保
【解析】
(1)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H2O;
(2)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放出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判斷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應的實驗現象是最后一次加入稀鹽酸,仍沒有氣泡產生;
(3)制取氣體要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然后裝好藥品。最后將10ml稀鹽酸快速推入燒瓶中,若稀鹽酸是緩慢推入的,則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燒瓶內氣壓增大,稀鹽酸難以完全推入燒瓶中或儀器連接處脫落。
(4)反應前后物質質量差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已知實驗I反應前的總質量[m(大燒杯+石灰石粉末)+m(小燒杯+稀鹽酸)],所以要計算生成CO2的質量,至少還需要的數據是m(小燒杯)和m(大燒杯+反應后剩余物);
(5)①從第8分鐘后氣體的體積不再變化,但原稀鹽酸占有10mL(推入稀鹽酸后仍然會恢復到原壓強),所以第1分鐘生成CO2的體積是50mL,第2分鐘是75mL,最終生成CO2的體積是80mL;
②用描點法畫出生成CO2體積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為
(6)實驗I的優(yōu)點是操作簡單或便于讀數,而實驗II的優(yōu)點是在密閉體系內反應更加環(huán)保。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和乙分別是氫氣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甲實驗試管口向下傾斜可防止反應生成的水倒流
B. 乙實驗只能通過澄清石灰水是否變渾濁判斷反應是否發(fā)生
C. 甲、乙兩實驗中,都應先使試管、玻璃管均勻受熱,再通入氣體,以防止發(fā)生爆炸
D. 甲、乙兩實驗中,氫氣和一氧化碳都將氧化銅變成游離態(tài)的銅,都發(fā)生了置換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汽車尾氣有害物質轉化的微觀示意圖.據圖回答:
(1)該反應中共涉及_____種分子;
(2)在生成的化合物分子中與兩種原子的質量比為_____;
(3)參加反應的與的分子數之比為_____.
(4)寫出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人類最寶貴的自然資源,依據所學化學知識回答:
(1)小明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水的組成,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_____,通電一段時間后,試管a收集到的氣體是_____,正極與負極產生氣體的體積比是_____.但在實驗所得數據中略小于該值.針對這一現象推測原因,你認為可取的是_____
A生成氧氣一端的裝置氣密性不好
B相同條件下,在水中溶解的氧氣比氫氣稍多
C連接生成氧氣一端的電極被氧氣氧化,消耗了一部分氧氣
D實驗所得數據與理論值相差不多,可認為實驗已經成功
(2)小剛收集到一瓶渾濁的長江水,他要模擬自來水廠的凈水過程,最終制成自來水.其實驗過程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向水樣中加入明礬攪拌溶解,靜置一段時間后,進行操作①的名稱是_____;該操作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漏斗_____若進行完該操作后,發(fā)現濾液仍舊渾濁,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寫一點即可)
②操作②主要是除去一些異味和色素,應選用的物質是_____。
③操作③是消毒殺菌,這過程主要是_____變化(填物理或化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過氧化鈉(Na2O2)是一種淡黃色粉末,可作為潛水艇的供氧劑。人呼出氣體的主要成分有氮氣、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二氧化碳和水能分別與Na2O2反應生成氧氣。為了探究Na2O2在潛水艇中反應后的物質,小明同學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模擬實驗。請回答:
(1)檢驗C中是否盛滿氧氣的方法是_____。
(2)取少量反應后干燥管中的固體樣品配制成溶液沒有氣體產生。
①取一定量(2)中溶液先滴加過量的BaCl2溶液,產生的現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相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過濾、測得濾液的pH>7,操作方法是_____,向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yōu)?/span>_____色。
②寫出過氧化鈉分別與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3)另取一定量(2)中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加稀鹽酸產生氣體的質量與加入稀鹽酸的質量的關系如圖2所示。
①請解釋開始滴加稀鹽酸時沒有產生氣體的原因_____。
②計算該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下列裝置,結合所學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1中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發(fā)生裝置應選用___(填字母);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如果改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反應前后固體中二氧化錳的質量分數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3)實驗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時,發(fā)生裝置最好選用___(填字母,下同),收集裝置選用___,常用此收集方法的原因是___,某同學取一定濃度鹽酸與石灰石反應,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終未見渾濁,可能的原因___
(4)CO2能與NaOH發(fā)生反應。
[實驗過程]檢查裝置氣密性,如圖2所示連接好裝置,進行實驗。
序號 | 操作步驟 | 實驗現象 |
Ⅰ | 打開彈簧夾K1,關閉彈簧夾K2、K3、K4.將20mL水注入錐形瓶I中,關閉彈簧夾K1,振蕩瓶J,打開彈簧夾K2. | 無明顯現象 |
Ⅱ | 關閉彈簧夾K2,打開彈簧夾K4,將20mL 稀NaOH溶液注入錐形瓶K中,關閉彈簧夾K4,振蕩瓶J,打開彈簧夾K3. | 錐形瓶J中的熱水劇烈沸騰 |
[實驗分析]錐形瓶J的熱水劇烈沸騰的原因是___。
[實驗反思]有觀點認為只需要進行實驗操作Ⅱ,即可說明CO2與NaOH發(fā)生反應。你對該觀點的看法是___(選填“贊同”或“不贊同”),理由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波爾多液是一種運用廣泛的農藥,由熟石灰和硫酸銅配制而成.某工廠用以下反應2Cu+O2+2H2SO4=2CuSO4+2H2O來生產硫酸銅.現有128kg純銅。
試計算:(1)需要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稀硫酸溶液的質量______.
(2)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_____.(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6分)鈉元素對人類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1)在元素周期表中,鈉元素的信息如圖所示。鈉屬于 (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其一個原子中質子數為 。
(2)人體所需的鈉元素主要來源飲食中的氯化鈉。氯化鈉由 構成;從海水中獲取粗鹽采取的方法是 (填“冷卻”或“蒸發(fā)溶劑”)。
(3)過氧化鈉(Na2O2)可用在潛水、航天等缺氧場合,是因為它能將人體呼出的CO2轉化為O2,同時生成碳酸鈉。
①過氧化鈉屬于 。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化合物
②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象正確反映對應的變化關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過量
B. 向一定量的硫酸和硫酸鎂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
C. 將碳酸鎂和氧化鎂固體分別加入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稀鹽酸中
D. 在一定溫度下,向飽和的硫酸鈉溶液中不斷加入硝酸鈉固體,充分攪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