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光合成有機物和產(chǎn)生氧氣的過程.
(2)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是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
(3)細菌和真菌可作為分解者參與自然界的物質(zhì)循環(huán).
(4)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過生物或地質(zhì)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氣中.
解答 解:(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光合成有機物和產(chǎn)生氧氣的過程.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zhuǎn)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一部分用來構建植物體自身,一部分為人類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來源,人類和其它生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可見綠色植物有利于維持大氣中的碳-氧平衡,是自動的“空氣凈化器”.
(2)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有三種去路,一個是被植物體自身利用,用來進行自身的生命活動以及產(chǎn)生的熱量;第二個是儲存在自己體內(nèi)的有機物中;第三個是被其它動物等消費者消耗.當綠色植物被植食性動物如牛馬等取食后,那么這些有機物轉(zhuǎn)變成這些動物體內(nèi)的有機物,被這些動物的生命活動所消耗,同時也產(chǎn)生熱量.當然這些動物的尸體和排泄物中的能量也分被分解者分解.
植食性的動物又會被肉食性的動物所捕食,那么有機物又轉(zhuǎn)變成這些動物的體內(nèi)的有機物,又會被消耗.這樣由原來的太陽所獲的光能,在一級一級的營養(yǎng)級中,能量就變成有機物的形式、植物和動物生命活動的消耗能量和熱能三種形式存在.而在這三種的形式中每一種的形式都是不能夠回收的.所以能量只能從第一級向最后一級遷移,并且在遷移的過程中不可逆轉(zhuǎn),即能量在食物鏈中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因此,在圖中食物鏈植物→丙→乙→甲進行流動中,得到碳量最少的是甲.
(3)圖中④是細菌、真菌的分解作用,細菌、真菌的細胞中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可把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zhì)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可見,細菌和真菌可作為分解者參與自然界的物質(zhì)循環(huán).
(4)溫室效應加劇主要是由于現(xiàn)代化工業(yè)社會燃燒過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燃料燃燒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jié)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fā)散,其結(jié)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故答案為:(1)綠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甲;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
(3)分解者
(4)二氧化碳
點評 此題綜合性強,關鍵是熟練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注意答題要靈活.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呆小癥---缺乏甲狀腺激素 | B. | 夜盲癥---缺乏維生素C | ||
C. | 白化病---基因異常 | D. | 佝僂病---缺乏含鈣的無機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 | B. | 一些病毒能引起人或動物患病 | ||
C. | 細胞結(jié)構簡單 | D. | 可以利用一些病毒防治害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南省七年級下期末質(zhì)檢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如圖是神經(jīng)元的模式圖,請據(jù)圖回答:
(1)出圖中各部分的名稱:
①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2)請在圖中小橫線上畫上箭頭,表示神經(jīng)沖動的傳遞方向;
(3)神經(jīng)元的基本功能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第八單元第一章傳染病和免疫單元測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小孩口服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疫苗(減毒活性疫苗)后能產(chǎn)生相應的免疫能力,這是由于口服的疫苗中含有( )
A.抗原 B.抗體
C.溶菌酶 D.淋巴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