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圖所示.所測物體的長度是0.184dm.

分析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鄰兩刻度線表示的長度.使用刻度尺時要明確其分度值,起始端從0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起始端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線為起點,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
由圖知:
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
物體左側與2.00cm對齊,右側在3.8cm與3.9cm之間,估讀為3.84cm,
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3.84cm-2.00cm=1.84cm=0.184dm.
故答案為:0.184.

點評 初中物理學習了很多測量工具的使用,但沒有特殊說明,只有刻度尺的讀數(shù)要有估讀值,其它只要讀到準確值即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使用下列簡單機械,為了省力的是( 。
A.拔釘子的羊角錘B.龍舟比賽用的船槳
C.理發(fā)用的剪刀D.旗桿頂?shù)亩ɑ?/t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為了便于觀察或減小誤差,我們在實驗中需要對實驗方案進行優(yōu)化改進,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在探究平面鏡成像時,為了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用手電筒對著鏡子表面照射
B.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時,為了減小其他因素對實驗的影響,應選用較輕的卡片
C.在探究紅外線的熱效應時,為了使溫度計示數(shù)變化明顯,將玻璃泡涂黑
D.在估測大氣壓值時,為了更準確測量大氣對活塞的壓力,在活塞上涂潤滑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如圖所示,電源電壓恒定為3V,閉合開關,發(fā)現(xiàn)無論怎樣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電壓表的示數(shù)總為3V不變,電流表的讀數(shù)總為0,發(fā)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A.發(fā)光二極管LED短路B.發(fā)光二極管LED正負極接反了
C.電流表接觸不良D.變阻器滑片接觸不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9.小文和小紅想測石塊的密度,發(fā)現(xiàn)桌上的器材有:天平、砝碼、燒杯、足量的水、膠頭滴管,他們經(jīng)過思考,進行下面的操作.

(1)用調節(jié)好的天平秤石塊的質量,右盤中的砝碼和標尺上的游碼如圖甲所示,則石塊的質量為72g.
(2)為了測石塊體積,它們進行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操作:
a.把燒杯中裝適量水,并在水面的位置做好標記,并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為103g.
b.將石塊放入裝水的燒杯中,倒出超過標記處的水,并用膠頭滴管使水面恰好在標記處,測出此時燒杯、水、石塊全部的質量為145g.
c.通過計算,求出石塊的體積為30cm3,石塊的密度為2.4×103kg/m3
(3)在這個實驗中,若把天平換成另一種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利用其余部分器材,也可以測出石塊的密度.請完成實驗操作的步驟,并寫出石塊密度的表達式.
實驗步驟:
①用細線把石塊懸掛在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測得石塊的重力G.
②用彈簧測力計吊著石塊浸沒在燒杯中,靜止后讀出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
③石塊密度的表達式:ρ=$\frac{G}{G-F}{•ρ}_{水}$(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水的密度為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某家庭電路中電能表的表盤上標有“720r/kW•h  10(20)A”,該電能表允許連接的用電器的最大總功率是4400W;若現(xiàn)在只有一個用電器工作,發(fā)現(xiàn)5分鐘表盤轉了60轉,則該用電器的功率是100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6.圖甲中被測物體的長度為2.85cm,圖乙中電流表的讀數(shù)為0.34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小雨體重500N,從高3m、長5m的滑梯上滑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小雨下滑過程,重力做功2500J
B.小雨下滑過程中感到臂部發(fā)熱,是因為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C.若小雨勻速下滑,則他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D.若小雨用40N拉力把重為50N的物體沿滑梯從底部拉到頂,用時10s,則他的功率為2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如圖,這是一款人臉識別門禁一體機,通過攝像鏡頭來捕捉人臉信息,該攝像鏡頭相當于凸透鏡,所成的是縮小(填“放大”、“縮小”或“等大”)的實像(填“實”或“虛”);若鏡頭的焦距為10cm,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臉到鏡頭的距離應大于2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