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物質(zhì)屬于有機物的是(  )
A、CH4
B、Na2CO3
C、CO2
D、CO(NH22(尿素)
考點:無機化合物與有機化合物的概念
專題:
分析:根據(jù)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碳的氧化物、碳酸鹽、碳酸雖含碳,但其性質(zhì)與無機物類似,因此把它們看作無機物,據(jù)此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A.CH4是含碳的化合物,屬于有機物,故A正確;
B.碳酸鹽常歸為無機物,故B錯誤;
C.CO2雖然是含碳的化合物,但其性質(zhì)與無機物相似,常歸為無機物,故C錯誤;
D.尿素(CO(NH22)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有機物,故D正確.
故選AD.
點評:本題考查無機化合物與有機化合物的概念,難度不大,掌握有機物與無機物的概念、特征等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將適量的下列物質(zhì)分別加到干燥的紅色布條上,一定不能使其褪色的是( 。
A、新制的氯水
B、漂白粉溶液
C、鹽酸
D、鹽酸、次氯酸鈉的混合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酸性氧化物都不與酸溶液反應
B、陶瓷、水泥及所有的玻璃都是硅酸鹽產(chǎn)品
C、某些非金屬單質(zhì)既能與酸反應也能與堿反應
D、硅酸鹽都是難溶于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設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數(shù)值為N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相對原子質(zhì)量:H-1、O-16)( 。
A、11.2LNH3所含分子數(shù)為0.5nA
B、常溫下,34gH2O2中H-O鍵數(shù)目為2nA
C、100ml1mol/LFeCl3溶液中含F(xiàn)e3+微粒的數(shù)目是0.1nA
D、1molCl2與足量Fe反應,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為3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于水的,下列有關水的物理量中,不隨取水的體積變化而變化的是 ( 。
A、水的物質(zhì)的量
B、水的摩爾質(zhì)量
C、水的質(zhì)量
D、電解水所消耗的電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X、Y為短周期元素,可形成原子數(shù)比為1:3的化合物,若Y的原子序數(shù)為m,則x的原子序數(shù)為:①m+4;②m-4;③m+8;④m-2;⑤m+6;⑥m+5其中正確的是( 。
A、②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D、全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為測定某種胃藥中CaCO3含量,化學興趣小組同學設計了以下兩種方案(藥片中的其它成分與鹽酸和NaOH均不反應,請回答有關問題:

方案一:用圖1裝置測量一定量樣品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CO2的體積計算CaCO3的含量;裝置中連通管X的作用是
 

方案二:用滴定法測定,有以下幾步操作:
A.配制0.1mol/LHC1溶液和0.100mol/LNaOH溶液
B.取一粒藥片(0.100g),研碎后加入20mL蒸餾水
C.以酚酞為指示劑,用0.100mol/LNaOH溶液滴定時,消耗NaOH溶液VmL達到終點
D.用酸式滴定管加入25ml 0.1mol/LHC1溶液,充分反應
(1)滴定過程的正確操作順序為
 
(填字母).滴定終點的判斷依據(jù)是
 

(2)若需重復滴定4次,配制0.1mol/LHC1溶液需選用圖2所示儀器中的
 
(填字母).
(3)對滴定過程兩種假定情況的討論:(填“無影響”、“偏高”、“偏低”)
①若用蒸餾水沖洗錐形瓶,則會使測定的胃藥中CaCO3含量:
 
;
②堿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滌后,未用標準液潤洗導致所測胃藥中CaCO3含量
 

(4)經(jīng)測定,每次消耗NaOH溶液體積的平均值為13.00ml,則該胃藥中CaC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按如圖裝置進行實驗,若乙中橫坐標x表示流入電極的電子的物質(zhì)的量,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E表示生成銅的物質(zhì)的量
B、E表示總反應中消耗水的物質(zhì)的量
C、F表示反應生成氧氣的物質(zhì)的量
D、F表示生成硫酸的物質(zhì)的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電子云和原子軌道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子核外的電子像云霧一樣籠罩在原子核周圍,故稱電子云
B、s能級的原子軌道呈球形,處在該軌道上的電子只能在球殼內(nèi)運動
C、p能級的原子軌道呈啞鈴形,隨著能層的增加,p能級原子軌道也在增多
D、電子云的伸展方向與能量是無關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