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解釋實驗現(xiàn)象的反應方程式正確的是( 。
A.雙氧水中加入稀硫酸和KI溶液:H2O2+2I-+2H+═I2+2H2O
B.電解氯化鎂溶液產(chǎn)生黃綠色氣體:2Cl-+2H2O$\frac{\underline{\;電解\;}}{\;}$Cl2↑+H2↑+2OH-
C.將切開的金屬Na露置在空氣中,表面由光亮逐漸變暗:2Na+O2═Na2O2
D.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過量的燒堿溶液,出現(xiàn)白色沉淀:HCO3-+Ca2++OH-═CaCO3↓+H2O

分析 A.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碘和水;
B.氫氧化鎂為沉淀應保留化學式;
C.鈉與氧氣在常溫下生成氧化鈉;
D.氫氧化鈉過量,反應生成碳酸鈣、碳酸鈉和水.

解答 解:A.雙氧水中加入稀硫酸和KI溶液,離子方程式:H2O2+2I-+2H+═I2+2H2O,故A正確;
B.電解氯化鎂溶液產(chǎn)生黃綠色氣體,離子方程式:Mg2++2Cl-+2H2O$\frac{\underline{\;電解\;}}{\;}$Cl2↑+H2↑+Mg(OH)2↓,故B錯誤;
C.將切開的金屬Na露置在空氣中,表面由光亮逐漸變暗,化學方程式:4Na+O2═2Na2O,故C錯誤;
D.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過量的燒堿溶液,出現(xiàn)白色沉淀,離子方程式:2HCO3-+Ca2++2OH-═CaCO3↓+2H2O+CO32-,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了離子方程式書寫,明確反應實質(zhì)是解題關鍵,注意反應物用量對反應的影響,題目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化學與生活、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CO2、NO2、SO2屬于大氣污染物
B.利用60Co的放射性可治療某些疾病,60Co和59Co互為同位素
C.大氣中CO2含量的增加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
D.食鹽可作調(diào)味劑,也可作食品防腐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姜黃素具有抗突變和預防腫瘤的作用,其合成路線如圖所示:

化合物Ⅰ可以由以下合成路線獲得:C2H4$\stackrel{Br_{2}}{→}$Ⅴ→Ⅵ$→_{△}^{O_{2}/Cu}$ⅤⅡ$\stackrel{氧化}{→}$Ⅰ
(1)有機物Ⅳ的分子式為C8H8O3,含有官能團的名稱為醚鍵、(酚)羥基、醛基.
(2)有機物VI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CH2OH-CH2OH,反應中生成Ⅵ的化學方程式為(注明反應條件):CH2Br-CH2Br+2NaOH$\stackrel{加熱}{→}$CH2OH-CH2OH+2NaBr.
(3)寫出一種符合下列條件的Ⅳ的同分異構(gòu)體的結(jié)構(gòu)簡式
①苯環(huán)上的一取代物只有2種    ②1mol該物質(zhì)水解,最多消耗3molNaOH
(4)反應①中反應物的原子利用率為100%,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1.(1)指出使用如表儀器 (已洗凈)或用品的第一步操作:
淀粉-KI試紙檢驗氣體集氣瓶收集氨氣容量瓶
用蒸餾水濕潤干燥集氣瓶檢驗是否漏水(檢漏)
(2)配制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2mol/LNaOH溶液500mL,請回答如表問題:
應稱量NaOH的質(zhì)量/g應選用容量瓶的規(guī)格/mL除容量瓶外還需要的其它儀器
4.0500燒杯、量筒、玻璃棒、藥匙、托盤天平、膠頭滴管
(3)下列操作導致配制的NaOH溶液濃度偏低的是AB.
A.稱量時將NaOH固體直接放在紙上
B.將稱量的NaOH固體露置在空氣的時間過長
C.選用的容量瓶內(nèi)有少量的蒸餾水
D.在燒杯中溶解NaOH后,立即將所得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E.整個配制過程中容量瓶不振蕩
(4)現(xiàn)有三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鈉溶液  ②39%的乙醇溶液  ③氯化鈉和單質(zhì)溴的水溶液,分離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確方法依次是分液、蒸餾、萃取分液.
(5)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氯氣的裝置,請寫出檢查該裝置氣密性的操作方法: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向燒杯中加水沒過導管口,微熱圓底燒瓶,若導管口有氣泡,且停止微熱冷卻后,導管口形成穩(wěn)定的水柱,則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乙醇脫水反應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得到的產(chǎn)物組成不同.表是常壓、某催化劑存在條件下,分別以等量乙醇在不同溫度下進行脫水實驗獲得的數(shù)據(jù),每次實驗反應時間均相同.
溫度(℃)乙醇轉(zhuǎn)化率(%)有機產(chǎn)物含量(體積分數(shù))
乙烯(%)乙醚(%)
125208.790.2
1506816.782.2
1758832.366.8
2009086.912.1
已知:乙醇和乙醚(CH3CH2OCH2CH3)的沸點分別為78.4℃和34.5℃.請回答下列問題:
(1)乙醇脫水制乙烯的反應是吸熱(填“放熱”、“吸熱”)反應,若增大壓強,平衡逆向(選填“正向”、“逆向”、“不”)移動;
(2)已知:150℃時,1mol乙醇蒸汽脫水轉(zhuǎn)變?yōu)?mol乙烯,反應熱的數(shù)值為46KJ,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C2H5OH(g)→C2H4(g)+H2O(g)△H=+46KJ/mol;
(3)寫出乙醇脫水制乙醚的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K=$\frac{[C{\;}_{2}H{\;}_{5}OC{\;}_{2}H{\;}_{5}]•[H{\;}_{2}O]}{[C{\;}_{2}H{\;}_{5}OH]{\;}^{2}}$.當乙醇起始濃度相同時,平衡常數(shù)K值越大,表明ab(填字母).
a.乙醇的轉(zhuǎn)化率越高                   b.反應進行得越完全
c.達到平衡時乙醇的濃度越大           d.化學反應速率越快
(4)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分析,150℃時乙醇催化脫水制取的乙醚產(chǎn)量大于(選填“大于”、“小于”、“等于”)125℃時;為了又快又多地得到產(chǎn)品,乙醇制乙醚合適的反應溫度區(qū)域是150~1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某學習小組利用下列裝置進行CO2與飽和NaCO2溶液反應制備NaHCO3實驗


(1)選取必要的實驗裝置,正確的連接順序為③①②(填序號)
(2)為確定制得的固體樣品是純凈的NaHCO3,小組同學提出下列實驗方案
甲方案:將樣品溶液與飽和澄清石灰水反應,觀察現(xiàn)象
乙方案:將樣品溶液與BaCl4,觀察現(xiàn)象
丙方案:測得pH法
丁方案:熱重分析法
①判定甲方案不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
②為判斷乙方案的可行性,某同學用分析純的NaHCO3配制的溶液,與BaCl4溶液等體積混合進行實驗,結(jié)果如下.
NaHCO3溶液
BaCl3濃度
0.2mol•L-10.1mol•L-10.02mol•L-1
0.2mol•L-1渾濁渾濁少許渾濁
0.1mol•L-1渾濁少許渾濁無現(xiàn)象
0.02mol•L-1少許渾濁無現(xiàn)象無現(xiàn)象
①此實驗已可說明乙方案是不可行的.請結(jié)合以下數(shù)據(jù),并通過計算說明產(chǎn)生渾濁的原因.答:Q=c(Ba2+)×c(CO32-)=$\frac{0.2}{2}$×0.0011=1.1×10-4>5.1×10-9
[已知0.1mol•L-1NaHCO3溶液電離出的c(CO32-)為0.0011mol•L-1,Ksp(BaCO3)=5.1×10-9]
②產(chǎn)生渾濁的離子方程式為Ba2++2HCO3-=BaCO3↓+CO2↑+H2O.
③使用pH計進行測定的丙方案是取等質(zhì)量的固體樣品和分析純NaHC03樣品分別溶解于等量的水中,分別用pH計測pH.
(3)某溶液中含有I-、Cl-等離子,取一定量的濃縮液,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當AgCl開始沉淀時,溶液中$\frac{c({I}^{-})}{c(C{l}^{-})}$為:4.8×10-7,已知Ksp(AgCl)=1.8×10-10,Ksp(Agl)=8.5×10-1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由鋁屑與鹽酸、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制取1molAl(OH)3,最少需要消耗HC1和NaOH的物質(zhì)的量為( 。
A.3 mol、3 molB.1 mol、1 mol
C.0.75 mol、0.75 molD.0.25 mol、0.25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有關鋁及其化合物的性質(zhì)敘述正確的是( 。
A.等質(zhì)量的鋁分別與足量的鹽酸和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制得等質(zhì)量的氫氣
B.向氯化鋁溶液中滴加過量氨水,最終得到澄清溶液
C.常溫下鋁、鐵都可以與濃硝酸反應制得大量的NO2
D.FeCl3溶液加熱蒸干得到無水氯化鐵晶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甲、乙兩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溫度可使甲的不飽和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td>
C.t1℃時,甲、乙兩種飽和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相等
D.t2℃時,50g乙加入100g水中得到乙的不飽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