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3.下列有關化學用語使用正確的是( 。
A.次氯酸的結構式:H-Cl-OB.中子數為1的氫原子:${\;}_{1}^{1}$H
C.甲基的電子式:D.CO2的比例模型:

分析 A.次氯酸是共價化合物,氧原子與氫原子、氯原子分別通過1對共用電子對結合;
B.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元素符號的左上角為質量數、左下角為質子數;
C.甲基中含有3個碳氫鍵,碳原子最外層為7個電子;
D.比例模型表示原子的相對大小及原子連接順序、空間結構.

解答 解:A.次氯酸是共價化合物,氧原子與氫原子、氯原子分別通過1對共用電子對結合,結構式為H-O-Cl,故A錯誤;
B.中子數為1的氫原子質量數為2,該核素正確的表示方法為:21H,故B錯誤;
C.甲基為中性原子團,其電子式為,故C正確;
D.二氧化碳的分子式為CO2,二氧化碳為直線型結構,其比例模型中碳原子的相對體積大于氧原子,二氧化碳正確的比例模型為,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常用化學用語的表示方法,題目難度不大,涉及比例模型、電子式、元素符號、結構式等知識,明確常見化學用語的概念及書寫原則為解答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我國是個鋼鐵大國,鋼鐵產量為世界第一,高爐煉鐵是最為普遍的煉鐵方法.
I.已知反應 $\frac{1}{3}$Fe2O3(s)+CO(g)?$\frac{2}{3}$Fe(s)+CO2(g)△H=-23.5kJ•mol-1,該反應在
1000℃的平衡常數等于4.在一個容積為10L的密閉容器中,1000℃時加入Fe、Fe2O3、CO、CO2各1.0mol,反應經過l0min后達到平衡.
(1)CO的平衡轉化率=60%
(2)欲提高CO的平衡轉化率,促進Fe2O3的轉化,可采取的措施是d
a.提高反應溫度          b.增大反應體系的壓強           c.選取合適的催化劑
d.及時吸收或移出部分CO2e.粉碎礦石,使其與平衡混合氣體充分接觸
Ⅱ.高爐煉鐵產生的廢氣中的CO可進行回收,使其在一定條件下和H2反應制備甲醇:CO(g)+2H2(g)?CH3OH(g).請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3)從反應開始到平衡,用H2濃度變化表示平均反應速率v(H2)=0.15mol/(L•min)
(4)已知氫氣的燃燒熱286KJ/mol,請寫出甲醇氣體不充分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CH3OH(g)+O2(g)=2H2O(l)+CO(g)△H=-481kJ/mol.
(5)若在溫度和容器相同的三個密閉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應物,測得反應達到平衡吋的有關數據如下表:
容器反應物投入的量反應物的
轉化率
CH3OH的濃度能量變化
(Q1、Q2、Q3均大于0)
1mol CO和2mol H2α1c1放出Q1kJ熱量
1mol CH3OHα2c2吸收Q2kJ熱量
2mol CO和4mol H2α3c3放出Q3kJ熱量
則下列關系正確的是ADE
A.c1=c2B.2Q1=Q3C.2α13D.α12=1
E.該反應若生成1mol CH3OH,則放出(Q1+Q2)kJ熱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鋁有多種化合物,在工業(yè)上用途廣泛.氮化鋁(AlN)中混有碳和氧化鋁,為確定某氮化鋁樣品的純度,進行如下實驗:(已知:AlN+H2O+NaOH→NaAlO2+NH3↑)
(1)稱取5.00g樣品,加入25mL5mol/L的NaOH溶液,共熱,樣品中AlN和Al2O3完全反應,測得放出氨氣1.68L(標準狀況). 該樣品中的A1N的質量分數為61.5%.
(2)過濾上述混合溶液,向濾液中滴加2mol/L的鹽酸,當滴至202mL時生成的白色沉淀恰好完全消失,5.00g樣品中Al2O3的物質的量是多少摩?(寫出計算過程)
堿式碳酸鋁鎂[MgxAly(OH)a(CO3b•nH2O]可做為塑料填料.為確定某堿式碳酸鋁鎂的組成,進行如下實驗:
(3)稱取3.390g樣品與足量稀鹽酸充分反應,生成二氧化碳0.560L(標準狀況).3.390g樣品中含CO32-1.5g.
(4)另取100.00g樣品在空氣中加熱,固體質量隨溫度的變化如圖所示(樣品在270℃時已完全失去結晶水,600℃以上固體為金屬氧化物的混合物).
①100.00g樣品中含結晶水1.475mol.
②100.00g樣品中OH-的物質的量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
③通過計算推測該堿式碳酸鋁鎂的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乙酸異戊酯是組成蜜蜂信息素的成分之一,具有香蕉的香味,實驗室制備乙酸異戊酯的反應、裝置示意圖1和有關數據如下:
+$?_{△}^{濃H_{2}SO_{4}}$+H2O
相對分子質量密度/(g•cm-3沸點/℃水中溶解性
異戊醇880.8123131微溶
乙酸601.0492118
乙酸異戊酯1300.8670142難溶
實驗步驟:
在A中加入4.4g的異戊醇、6.0g的乙酸、數滴濃硫酸和2~3片碎瓷片.開始緩慢加熱A,回流50min.反應液冷至室溫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別用少量水、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和水洗滌;分出的產物加入少量無水MgSO4固體,靜置片刻,過濾除去MgSO4固體,進行蒸餾純化,收集140~143℃餾分,得乙酸異戊酯3.9g.
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B的名稱是球形冷凝管.
(2)在洗滌、分液操作中,應充分振蕩,然后靜置,待分層后d(填標號).
a.直接將乙酸異戊酯從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b.直接將乙酸異戊酯從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
c.先將水層從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將乙酸異戊酯從下口放出
d.先將水層從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將乙酸異戊酯從上口倒出
(3)本實驗中加入過量乙酸的目的是提高醇的轉化率.
(4)實驗中加入少量無水MgSO4的目的是干燥乙酸異戊酯.
(5)在蒸餾操作中,圖2中儀器選擇及安裝都正確的是b(填標號).

(6)在進行蒸餾操作時,若從130℃便開始收集餾分,會使實驗的產率偏高(填“高”或“低”),原因是會收集少量未反應的異戊醇.
(7)本實驗的產率是c(填標號).a.30%   b.40%   c.60%   d.9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將3.22g氫氧化鈉溶解在水中,形成500ml溶液,則該溶液的量濃度是0.161mol/L如果將該溶液稀釋到1500ml,則量濃度是0.064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是制備和收集氣體的實驗裝置,該裝置可用于(  )
A.濃硝酸與銅反應制取二氧化氮B.碳化鈣與食鹽水反應制取乙炔
C.濃氨水和生石灰反應制取氨氣D.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反應制取氯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200mL硝酸與一定量的鋁鎂鐵合金反應生成3.36L NO(標準狀況)和鐵鹽、鋁鹽、鎂鹽等,再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150mL 3mol•L-1的NaOH溶液,使鋁鎂鐵元素恰好全部轉化為沉淀,則原硝酸的濃度是(  )
A.1.5 mol•L-1B.2.25 mol•L-1C.3 mol•L-1D.無法計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關于鐵及其化合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將Fe(NO32樣品溶于稀H2SO4后,滴加KSCN溶液,觀察溶液是否變紅,可以檢驗Fe(NO32晶體是否已氧化變質
B.濃氨水中滴加FeCl3飽和溶液可制得Fe(OH)3膠體
C.1 mol FeI2與足量氯氣反應時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D.水溶液中Fe2+、H+、SO${\;}_{3}^{2-}$、ClO-不能大量共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研究NO2、SO2、CO等大氣污染氣體的處理及利用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1)一定條件下,NO2與SO2反應生成SO3和NO兩種氣體.將體積比為1:2的NO2、SO2氣體置于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下列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b(填字母).
a.體系壓強保持不變                 
b.混合氣體顏色保持不變
c.體系中SO3的體積分數保持不變     
d.每消耗1mol SO2的同時生成1mol NO
測得上述反應平衡時NO2與SO2體積比為1:6,則平衡常數K=$\frac{8}{3}$.
(2)新型氨法煙氣脫硫技術的化學原理是采用氨水吸收煙氣中的SO2,再用一定量的磷酸與上述吸收產物反應.該技術的優(yōu)點除了能回收利用SO2外,還能得到一種復合肥料,該復合肥料可能的化學式為(NH43PO4或(NH42HPO4或NH4H2PO4(寫出一種即可).
(3)如圖是MCFC燃料電池,它是以水煤氣(CO、H2)為燃料,一定比例Li2CO3和Na2CO3低熔混合物為電解質.A為電池的負(填“正”或“負”)極,寫出B極電極反應式:O2+4e-+2CO2═2CO32-
(4)工業(yè)上常用Na2CO3溶液吸收法處理氮的氧化物(以NO和NO2的混合物為例).
已知:NO不能與Na2CO3溶液反應.
NO+NO2+Na2CO3═2NaNO2+CO2
2NO2+Na2CO3═NaNO2+NaNO3+CO2
①用足量的Na2CO3溶液完全吸收NO和NO2的混合物,每產生22.4L(標準狀況)CO2(全部逸出)時,吸收液質量就增加44g,則混合氣體中NO和NO2的體積比為1:7.
②用Na2CO3溶液吸收法處理氮的氧化物存在的缺點是對于含NO較多混合氣體無法完全吸收,因為NO不能與Na2CO3溶液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