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室制氫氣,為了加快反應速率,可向稀 H2SO4 中滴加少量 Cu(NO32 溶液
B.N2(g)+3H2(g)?2NH3(g)△H<0,其他條件不變時升高溫度,平衡時氫氣轉化率增大
C.吸熱反應“TiO2(s)+2Cl2(g)═TiCl4(g)+O2(g)”在一定條件下可自發(fā)進行,則該反應的△S<0
D.在稀AgNO3溶液中加入過量 NaCl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再加入少量 Na2S溶液,出現(xiàn)黑色沉淀,則加入Na2S溶液后 c(Ag+) 更小了

分析 A、硝酸具有強氧化性,與活潑金屬反應生成氮的氧化物;
B、正反應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
C、應前后氣體的總量不變△S=0;
D、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Na2S溶液,生成黑色沉淀,可知發(fā)生沉淀的轉化;

解答 解:A、硝酸具有強氧化性,與活潑金屬反應生成氮的氧化物,可改為滴加少量的硫酸銅溶液,形成微小原電池加快反應速率,故A錯誤;
B、正反應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平衡時氫氣轉化率減小,故B錯誤;
C、反應前后氣體的總量不變△S=0,故C錯誤;
D、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Na2S溶液,生成黑色沉淀,可知發(fā)生沉淀的轉化,則證明AgCl能轉化為溶解度更小的Ag2S,所以溶液后 c(Ag+) 更小了,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綜合考查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等知識,為高頻考點,側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影響化學平衡、反應速率的因素,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電解質溶液的電導率越大,導電能力越強.用0.100mol•L-1的NaOH溶液滴定10.00mL濃度均為0.100mol•L-1 的鹽酸和CH3COOH溶液.利用傳感器測得滴定過程中溶液的電導率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曲線①代表滴定CH3COOH溶液的曲線
B.A點溶液中:c(CH3COO-)+c(OH-)-c(H+)=0.05mol•L-1
C.在相同溫度下,A、B、C三點溶液中水電離的c(H+):B<A=C
D.D點溶液中:c(Cl-)=2c(OH-)-2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在A、B、C、D、E五種短周期元素中,A、B、C三種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A、C都能與B按原子個數(shù)比為1:1或2:1形成化合物,但常溫時A、B形成的化合物呈液態(tài),C、B形成的化合物呈固態(tài).D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最多,E的核電荷數(shù)最大,D與E能形成氣態(tài)物質ED4
(1)五種元素原子半徑從大到小的順序是Na>Si>O>F>H(填元素符號);
(2)A與B形成的化合物中,含非極性鍵的化合物的結構式為H-O-O-H;
(3)C與B按原子個數(shù)比為1:1形成化合物的電子式是,ED4的電子式是;
(4)D、E所形成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HF>SiH4(填具體的化學式);
(5)由短周期元素組成的微粒,如,SO2、O3、NO2-,可互稱為等電子體,則與B、D同周期元素組成的微粒中,能與N3-、CS2互稱為等電子體的微粒是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填二種符合要求微粒的名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工業(yè)生產(chǎn)苯乙烯是利用乙苯的脫氫反應:
△H>0
針對上述反應,有人提出如下觀點.其中合理的是( 。
A.在保持體積一定的條件下,充入較多的乙苯,可以提高乙苯的轉化率
B.在保持壓強一定的條件下,充入不參加反應的氣體,有利于提高苯乙烯的產(chǎn)率
C.在加入乙苯至達到平衡過程中,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在不斷增大
D.不斷分離出苯乙烯可加快反應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圖1是碳的正常循環(huán),但由于過度燃燒化石燃料,造成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研究和解決二氧化碳捕集、存儲和轉化問題成為當前化學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1)有關碳循環(huán)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c
a.光合作用是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b.化石燃料是可再生的
c.循環(huán)過程有氧化還原反應
d.石油中含乙烯、丙烯,通過加聚反應得到高分子化合物
(2)用釕的配合物作催化劑,一定條件下可直接光催化分解CO2發(fā)生反應:2CO2(g)═2CO(g)+O2(g),該反應的△H>0,(選填:>、<、=).
(3)CO2轉化途徑之一是:利用太陽能或生物質能分解水制H2,然后將H2與CO2轉化為甲醇或其它的物質.
2H2O(1)═2H2(g)+O2(g)△H=+571.5kJ•mol-1
3H2(g)+CO2(g)═CH3OH(l)+H2O(1)△H=-137.8kJ•mol-1
則反應:4H2O (1)+2CO2(g)═2CH3OH(l)+3O2(g)△H=+1438.9kJ•mol-1
你認為該方法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有:ab.
a.開發(fā)高效光催化劑
b.將光催化制取的氫氣從反應體系中有效分離,并與CO2催化轉化.
c.二氧化碳及水資源的來源供應
(4)用稀氨水噴霧捕集CO2最終可得產(chǎn)品NH4HCO3.在捕集時,氣相中有中間體    NH2COONH4(氨基甲酸銨)生成.現(xiàn)將一定量純凈的氨基甲酸銨置于恒容的密閉真空容器中,分別在不同溫度下進行反應:NH2COONH4(s)?2NH3(g)+CO2(g).實驗測得的有關數(shù)據(jù)見下表.( t1<t2<t3



溫度(℃)
氣體總濃度
(mol/L)
時間(min)
152535
0000
t19×10-32.7×10-28.1×10-2
t23×10-24.8×10-29.4×10-2
t33×10-24.8×10-29.4×10-2
氨基甲酸銨分解反應是吸熱 反應(“放熱”、“吸熱”).在15℃,此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為:4×10-6
(5)用一種鉀鹽水溶液作電解質,CO2電催化還原為碳氫化合物(其原理見圖).在陰極上產(chǎn)生乙烯的電極反應方程式為:2CO2+12H++12e-=CH2=CH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二甲醚(DME)一種清潔的替代燃料,不含硫,不會形成微粒,而且與汽油相比,排放的NO2更少,因此是優(yōu)良的柴油機替代燃料.工業(yè)上利用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反應如下(復合催化劑為CuO/ZnO/Al2O3):
2CO(g)+4H2(g)?CH3OCH3(g)+H2O(g)△H=-204.7KJ/mol
(1)若反應在恒溫、恒壓下進行,以下敘述能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CDE(填序號)
A.CO和H2的物質的量濃度比是1:2
B.CO的消耗速率等于CH3OCH3的生成速率的2倍
C.容器中混合氣體的體積保持不變
D.容器中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保持不變
E.容器中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2)600℃時,一步法合成二甲醚過程如下:
CO(g)+2H2(g)=CH3OH(g)△H1=-100.46KJ/mol
2CH3OH(g)=CH3OCH3(g)+H2O(g)△H2
CO(g)+H2O(g)=CO2(g)+H2(g)△H3=-38.7KJ/mol
則△H2=-3.78kJ/mol
(3)復合催化劑的制備方法之一是Na2CO3共沉淀法:制備1mol/L的硝酸銅,硝酸鋅和硝酸鋁的水溶液.然后向盛有去離子水的燒杯中同時滴加混合硝酸鹽溶液和1mol/L的Na2CO3水溶液,70℃下攪拌混合.沉淀后過濾,洗滌沉淀物,80℃下干燥12小時,然后500℃下焙燒16小時.
請寫出上述過程中硝酸鋁與Na2CO3水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2Al3++3CO32-+3H2O=2Al(OH)3↓+3CO2↑.
(4)以DME為燃料,氧氣為氧化劑,在酸性電解質溶液中用惰性電極制成燃料電池,則通入氧氣的電極是電源的正極(填正、負)極,通DME的電極反應為CH3OCH3+3H2O-12e-=2CO2↑+12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設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為NA,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標準狀況下,22.4 L氦氣與22.4 L氟氣所含原子數(shù)均為2NA
B.0.1mol${\;}_{35}^{81}$Br原子中含中子數(shù)為3.5NA
C.6.0g SiO2晶體中含有的硅氧鍵數(shù)目為0.4NA
D.7.8g過氧化鈉中所含有的陰離子數(shù)為0.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圖所示,其中T所處的周期序數(shù)與族序數(shù)相等.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A.最簡單氣態(tài)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R>Q
B.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Q<W
C.原子半徑:T>Q>R
D.W對應的單質只可以跟強堿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選擇下列實驗方法分離物質,將分離方法的序號填在橫線上:
A.過濾  B.蒸發(fā)結晶  C.分液  D.蒸餾  E.萃取分液  F.升華
(1)C分離水和四氯化碳的混合物;
(2)A分離飽和氯化鉀溶液和沙子的混合物;
(3)B從硝酸鉀溶液中獲得硝酸鉀;
(4)D分離酒精(沸點為78.1℃)和甲苯(沸點為110.6℃)的混合物;
(5)E從碘水中提取碘單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