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應原理在科研和生產(chǎn)中有廣泛應用。
(1)利用“化學蒸氣轉(zhuǎn)移法”制備TaS2晶體,發(fā)生如下反應:
TaS2(s)+2I2(g)TaI4(g)+S2(g) ΔH>0(I)
反應(Ⅰ)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K=________,若K=1,向某恒容容器中加入1 mol I2(g)和足量TaS2(s),I2(g)的平衡轉(zhuǎn)化率為________。
(2)如圖所示,反應(Ⅰ)在石英真空管中進行,先在溫度為T2的一端放入未提純的TaS2粉末和少量I2(g),一段時間后,在溫度為T1的一端得到了純凈TaS2晶體,則溫度T1________T2(填“>”“<”或“=”)。上述反應體系中循環(huán)使用的物質(zhì)是________。

(3)利用I2的氧化性可測定鋼鐵中硫的含量。做法是將鋼樣中的硫轉(zhuǎn)化成H2SO3,然后用一定濃度的I2溶液進行滴定,所用指示劑為________,滴定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5℃時,H2SO3HSO3-+H的電離常數(shù)Ka=1×10-2mol·L-1,則該溫度下NaHSO3水解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h=________mol·L-1,若向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則溶液中將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1)[c(TaI4)·c(S2)]/c2(I2) 66.7%。2)< I2 (3)淀粉 I2+H2SO3+H2O=4H+2I+SO42-
(4)1×10-12 增大

解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在2 L密閉容器內(nèi),800 ℃時反應2NO(g)+O2(g)2NO2(g)體系中,n(NO)隨時間的變化如下表:

時間/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上圖表示NO2的濃度變化的曲線是    。用O2表示從0~2 s內(nèi)該反應的平衡速率v=    。 
(2)能說明該反應已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 
a.v(NO2)=2v(O2)            b.容器內(nèi)壓強保持不變
c.v(NO)=2v(O2)         d.容器內(nèi)密度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在某一容積為5 L的密閉容器內(nèi),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g),在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高溫加熱,發(fā)生如下反應:CO(g)+H2O(g) CO2(g)+H2(g),反應放出熱量。反應中CO2的濃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

(1)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從反應開始至達到平衡時,CO的化學反應速率為________;反應平衡時c(H2)=________。
(2)判斷該反應達到平衡的依據(jù)是________(填序號)。
①CO減小的化學反應速率和CO2減小的化學反應速率相等
②CO、H2O、CO2、H2的濃度都相等
③CO、H2O、CO2、H2的濃度都不再發(fā)生變化
④正、逆反應速率都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常溫下,將amol N2與bmol H2的混合氣體通入一個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如下反應:N2(g)+3H2(g)??2NH3(g)。
(1)若反應進行到某時刻t時,nt(N2)=13mol,nt(NH3)=6mol,則a的值為________。
(2)反應達到平衡時,混合氣體的體積為716.8 L(標準狀況下),其中NH3的體積分數(shù)為25%,計算平衡時NH3的物質(zhì)的量為_____。
(3)原混合氣體與平衡混合氣體的總物質(zhì)的量之比(寫最簡整數(shù)化,下同)n∶n=________。
(4)原氣體中a∶b=________。
(5)達到平衡時混合氣體中,n(N2)∶n(H2)∶n(NH3)=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T℃時,A氣體與B氣體反應生成C氣體,反應過程中A、 B、C濃度變化如圖(I)所示,若保持其他條件不變,溫度分別為T1和T2時,B的體積分數(shù)與時間的關系如圖(II)所示。

根據(jù)以上條件,回答下列問題:
(1)A與B反應生成C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反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放熱”或“吸熱”)反應。
(2)t1min后,改變下列某—條件,能使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編號)。
A.保持其他條件不變,增大壓強
B.保持容器總體積不變,通入少量稀有氣體
C.保持其他條件不變,升高溫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一定溫度下,在2 L的密閉容器中,X、Y、Z三種氣體的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

(1)從反應開始到10 s時,用Z表示的反應速率為        ,X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減少了    ,Y的轉(zhuǎn)化率為  。 
(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10 s后的某一時刻(t1)改變了外界條件,其速率隨時間的變化圖像如圖所示:

則下列說法符合該圖像的是    。 

A.t1時刻,增大了X的濃度 B.t1時刻,升高了體系溫度
C.t1時刻,縮小了容器體積 D.t1時刻,使用了催化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在5 L密閉容器中加入2 mol Fe(s)與1 mol H2O(g),t1秒時,H2的物質(zhì)的量為0.20 mol,到第t2秒時恰好達到平衡,此時H2的物質(zhì)的量為0.35 mol。
(1)t1~t2這段時間內(nèi)的化學反應速率v(H2)=            。
(2)若繼續(xù)加入2 mol Fe(s),則平衡移動      (填“向正反應方向”、“向逆反應方向”或“不”),繼續(xù)通入1 mol H2O(g)再次達到平衡后,H2物質(zhì)的量為        __________mol。
(3)該反應的逆反應速率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t1時改變了某種條件,改變的條件是  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硫-碘循環(huán)分解水制氫主要涉及下列反應:
Ⅰ.SO2+2H2O+I2=H2SO4+2HI
Ⅱ.2HIH2↑+I2
Ⅲ.2H2SO4=2SO2+O2↑+2H2O
(1)分析上述反應,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反應Ⅲ易在常溫下進行
b.反應Ⅰ中SO2氧化性比HI強
c.循環(huán)過程中需補充H2O
d.循環(huán)過程中產(chǎn)生1 mol O2的同時產(chǎn)生1 mol H2
(2)一定溫度下,向1 L密閉容器中加入1 mol HI(g),發(fā)生反應Ⅱ,H2的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

①0~2 min內(nèi)的平均反應速率v(HI)=          。
②相同溫度下,若開始加入HI(g)的物質(zhì)的量是原來的2倍,則       是原來的2倍。
a.HI的平衡濃度
b.達到平衡的時間
c.平衡時H2的體積分數(shù)
(3)實驗室用Zn和稀硫酸制取H2,若加入少量下列固體試劑中的     ,產(chǎn)生H2的速率將增大。
a.NaNO3         b.CuSO4        c.Na2SO4        d.NaH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某興趣小組探究以芒硝Na2SO4·10H2O和CaO為原料制備Na2CO3。
(1)將CaO水化后,與芒硝形成Na2SO4-Ca(OH)2-H2O三元體系,反應后過濾,向濾液中通入CO2,期望得到Na2CO3。三元體系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SO42+ Ca(OH)2(s)+2H2OCaSO4·2H2O(s)+2 OH
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Na2SO4-Ca(OH)2-H2O三元體系中添加適量的某種酸性物質(zhì),控制pH="12.3" [即c(OH)=0.02mol/L],可使反應在常溫下容易進行。反應后過濾,再向濾液中通入CO2,進一步處理得到Na2CO3。
(2)在Na2SO4-Ca(OH)2-H2O三元體系中不直接通入CO2,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添加的酸性物質(zhì)須滿足的條件(寫出兩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添加酸性物質(zhì)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HA表示所添加的物質(zhì),則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可寫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O32+H2OHCO3+OH。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_。
a.加水稀釋,溶液中所有離子的濃度都減小
b.通入CO2,溶液pH減小
c.加入NaOH固體,減小
d.稀釋溶液,平衡常數(shù)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