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圖1中:①為磷酸;②為脫氧核糖;③為含氮堿基(胞嘧啶或鳥嘌呤).
圖2中:④為R基;⑤為肽鍵(-CONH-).
圖3表示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上清液中出現(xiàn)大量放射性的原因是存在35S主要出現(xiàn)在上清液中.
解答 解:(1)圖二表示蛋白質的分子式,35S位于R基上,即圖二中的④位置.32P位于DNA分子中的磷酸基團上,即圖一中的①位置.
(2)噬菌體只由蛋白質外殼和DNA組成,其侵染細菌時,侵染細菌過程中蛋白質與DNA會自然分離,只有DNA進入到細菌內,而蛋白質外殼仍留在外面,這樣可以將蛋白質外殼與DNA徹底分離,這樣實驗結果更科學、更具有說服力.
(3)獲得分別被32P、35S標記的噬菌體的具體方法是分別用含32P和35S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噬菌體分別侵染被32P和35S標記的大腸桿菌.
(4)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離心的目的是讓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較輕的噬菌體顆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細菌.
(5)圖3中,噬菌體在侵染細菌時,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沒有進入細菌內,不能觀察其作用,因此僅憑該實驗過程不能說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故答案為:
(1)④①
(2)侵染細菌過程中蛋白質與DNA會自然分離
(3)分別用含32P和35S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噬菌體分別侵染被32P和35S標記的大腸桿菌
(4)讓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與細菌分離
(5)不能 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體內
點評 本題結合圖解,考查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要求考生識記噬菌體的結構;識記噬菌體的繁殖過程,明確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細菌;識記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具體過程及實驗結論,能結合所學的知識答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演件階段 | 群落類型 | 植物種類數(shù)/種 | ||
草本植物 | 灌木 | 喬木 | ||
1 | 草叢 | 34 | 0 | 0 |
2 | 針葉林 | 52 | 12 | 1 |
3 | 針、闊葉混交林 | 67 | 24 | 17 |
4 | 常綠闊葉林 | 106 | 31 | 16 |
A. | 該地能恢復到第四階段說明人類活動未影響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
B. | 與針葉林相比,草叢中的動物分層現(xiàn)象較為簡單,豐富度低 | |
C. | 該地常綠闊葉林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類犁為次生演替 | |
D. | 常綠闊葉林得以恢復與土壤條件、植物的種子等的保留有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獲得的后代都是純合子 | B. | 能夠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 ||
C. | 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單倍體 | D. | 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種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試管編號 | 1 | 2 | 3 | 4 |
自來水(mL) | 5 | 5 | 5 | 5 |
溴麝香草粉藍水溶液(滴) | 10 | 10 | 10 | 10 |
生長狀況一致的伊樂藻(枝) | 1 | - | 1 | - |
密閉試管 | + | + | + | + |
適宜光照 | + | + | - | - |
45分鐘后顏色變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細胞分裂過程中均會出現(xiàn)染色體和紡錘體 | |
B. | 細胞分化過程中,DNA與RNA都會發(fā)生改變 | |
C. | 細胞凋亡是一個主動的由基因決定的自行結束細胞生命的過程 | |
D. | 細胞癌變過程中,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改變,細胞膜表面糖蛋白增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時間(天) | 1 | 2 | 3 | 4 | 5 | 6 | 7 |
酵母菌數(shù)量(萬個/mL) | 32 | ? | 762 | 824 | 819 | 821 | 82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最初通過對現(xiàn)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細胞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 |
B. | “三明治”模型認為生物膜為靜態(tài)的結構 | |
C. | “三明治”模型認為蛋白質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均勻的 | |
D. | 流動鑲嵌模型認為構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運動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