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1)原因: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競爭就會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捕食者數量也會增加.
(2)特點:
①種群內個體數量達到環(huán)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
②種群增長率變化,種群數量由0→$\frac{1}{2}$K時,增長率逐漸增大;種群數量為$\frac{1}{2}$K時,增長率最大;種群數量由$\frac{1}{2}$K→K時,增長率不斷降低;種群數量為K時,增長率為0.
解答 解:(1)已知某生態(tài)系統總面積為250km2,乙種動物種群數量為550頭,則乙種動物的種群密度=550÷250=2.2頭.km-2;已知乙種動物種群的K值為1000頭,當種群數量為$\frac{1}{2}$K時,種群的增長率最大,即乙種動物的種群密度=$\frac{1}{2}$×1000÷250=2頭.km-2時,其種群增長速度最快.
(2)若丙種動物的數量增加,由于乙種動物以甲種植物為食,丙種動物的數量增加導致乙種動物的數量減少,從而導致甲種植物數量的增加.
(3)①種群是生活中一定地域內的所有同種生物個體的綜合,該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屬于同一種群.
②為探究“鹿角效應”假說是否成立,某同學用狗(能將拋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來)、項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組實驗,甲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2個相同項圈,乙組同時拋出兩個相同棍棒,丙組則同時拋出一個項圈和一個棍棒,記錄每次拋出后夠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時間,甲、乙、丙3組拋出項圈和棍棒的距離是無關變量,無關變量應該相同;若丙組平均時間小于其他兩組,則實驗結果支持該假說;測試時要求甲、乙、丙3組拋出項圈和棍棒的距離是無關變量,應相同本實驗中項圈或棍棒相當于該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故答案為:
(1)2.2、2
(2)增加
(3)①同一 ②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
點評 本題考查了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種群密度的估算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的能力和從題目所給的圖形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親本白眼雄果蠅×親本紅眼雌果蠅 | B. | F1白眼雄果蠅×F1紅眼雌果蠅 | ||
C. | F2白眼雄果蠅×F1紅眼雌果蠅 | D. | F2白眼雄果蠅×F3紅眼雌果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體外受精完成后立即可進行胚胎移植操作 | |
B. | 胚胎干細胞具有發(fā)育全能性,在體外它可發(fā)育成新個體 | |
C. | 卵裂期胚胎中有機物的總量在不斷減少 | |
D. | 通過胚胎分割產生多個后代的繁殖方式都屬于有性生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3:1 | B. | 13:3 | C. | 1:1 | D. | 15: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虎克(R.Hooke)在顯微鏡下觀察木栓組織發(fā)現蜂窩狀“細胞”,建立了細胞學說 | |
B. | 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在大量觀察和實驗證據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 |
C. | 薩姆納(J.B.Sumner)歷時9年的研究,證明了脲酶是蛋白質 | |
D. | 卡爾文(M.Calvin)用14C標記的CO2,供小球藻進行光合作用,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③④過程所需原料相同 | |
B. | ①~⑤的過程中,都能發(fā)生堿基互補配對 | |
C. | 在乳酸菌中可以發(fā)生①④過程 | |
D. | 所有病毒遺傳信息的傳遞都要通過③過程來實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