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為了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現(xiàn)提供如圖1所示的器材,讓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彈出后,沿木板滑行,請思考探究思路并回到下列問題,(打點計時器所接交流電頻率為50Hz)

(1)進行實驗操作時,首先要做的步驟是平衡摩擦力.
(2)當我們分別用同樣的橡皮筋1條、2條、3條…并起來進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實驗時,每次實驗中橡皮筋拉伸的長度都保持一致,我們把第一次實驗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則第4次,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可記為4W
(3)由于橡皮筋對小車做功而使小車獲得的速度可以由打點計時器和紙帶測出,如圖所示,是其中兩次實驗打出的部分紙帶.由兩條紙帶可分別算出小車獲得的速度分別是v1=1.0m/s,v4=2.0m/s;速度的平方分別是v12=1.0${m}_{\;}^{2}/{s}_{\;}^{2}$,v42=4.0${m}_{\;}^{2}/{s}_{\;}^{2}$(以上結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4)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橡皮筋對小車做功與小車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分析 小車下滑時受到重力、細線的拉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要使拉力等于合力,則應該用重力的下滑分量來平衡摩擦力,故可以將長木板的一段墊高;
根據(jù)實驗原理可知,橡皮筋條數(shù)和做功倍數(shù)相同,若一根做功為W,則兩根做功為2W,以此類推,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速度是最大速度,據(jù)此可求出小車最大速度大。

解答 解:(1)小車下滑時受到重力、細線的拉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要使拉力等于合力,則應該用重力的下滑分量來平衡摩擦力,故可以將長木板的一段墊高,使小車勻速下滑.
(2)該實驗中采用相同規(guī)格的橡皮筋,拉伸相同的長度,因此橡皮筋條數(shù)和做功倍數(shù)相同,若一根做功為W,則兩根做功為2W,以此類推;第4次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可計為4W
(3)小車車獲得的速度即為橡皮筋做功完畢時的速度,橡皮筋做功完畢后小車做勻速運動
${v}_{1}^{\;}=\frac{△{x}_{1}^{\;}}{△{t}_{1}^{\;}}=\frac{2.00×1{0}_{\;}^{-2}}{0.02}m/s=1.0m/s$
${v}_{4}^{\;}=\frac{△{x}_{4}^{\;}}{△{t}_{4}^{\;}}=\frac{4.00×1{0}_{\;}^{-2}}{0.02}m/s=2.0m/s$
${v}_{1}^{2}=1.{0}_{\;}^{2}=1.0{m}_{\;}^{2}/{s}_{\;}^{2}$
${v}_{2}^{2}=2.{0}_{\;}^{2}=4.0{m}_{\;}^{2}/{s}_{\;}^{2}$
(4)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frac{{W}_{1}^{\;}}{{W}_{4}^{\;}}=\frac{{v}_{1}^{2}}{{v}_{4}^{2}}$,所以橡皮筋對小車做功與小車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故答案為:(1)平衡摩擦力;(2)4W;(3)1.0,2.0,1.0${m}_{\;}^{2}/{s}_{\;}^{2}$,4.0 ${m}_{\;}^{2}/{s}_{\;}^{2}$;(4)橡皮筋對小車做功與小車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點評 此題的關鍵是熟悉橡皮筋拉小車探究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實驗步驟細節(jié)和原理,知道平衡摩擦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如圖所示,球的質量為m,斜面體的質量為m′,傾角θ=53°,球光滑,它與墻面、斜面之間沒有摩擦力作用,斜面體靜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求這時地面對斜面體的支持力以及靜摩擦力分別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某實驗小組采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彈出后,沿木板滑行,打點計時器工作頻率為50Hz.

(1)實驗中木板略微傾斜,這樣做C(填答案前的字母).
A.是為了釋放小車后,小車能勻加速下滑
B.是為了增大橡皮筋對小車的彈力
C.是為了使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對小車做的功
D.是為了使橡皮筋松弛后小車做勻加速運動
(2)某同學通過實驗得到如圖丙所示的紙帶,關于小車速度的測量,正確的操作應該是測量BC(填“BC”或“AB”)兩點間距計算小車的速度.
3)若根據(jù)多次測量數(shù)據(jù)畫出的W-v草圖如圖乙所示,根據(jù)圖線形狀可知,對W與v的關系作出的以下猜想肯定不正確的是AB.
A.W∝$\sqrt{v}$B.W∝$\frac{1}{v}$C.W∝v2D.W∝v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如圖,A、B、C、D、E、F為勻強電場中一個邊長為10cm的正六邊形的六個頂點,A、B、C三點電勢分別為1.0V、2.0V、3.0V、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D是一條等勢線
B.勻強電場的場強大小為$\frac{20\sqrt{3}}{3}$ V/m
C.電荷量為1.6×10-19 C的正點電荷從E點移到F點,電荷    克服電場力做功為1.6×10-19 J
D.電荷量為1.6×10-19 C的負點電荷從F點移到D點,電荷的電勢能減少4.8×10-19 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5.科學探究活動通常包括以下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jù)、評估交流等.一組同學研究“運動物體所受空氣阻力與運動速度關系”的探究過程如下:
A.有同學認為:運動物體所受空氣阻力可能與其運動速度有關.
B.他們計劃利用一些“小紙杯”作為研究對象,用超聲波測距儀等儀器測量“小紙杯”在空中直線下落時的下落距離,進而研究其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以驗證假設.
C.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同學們首先測量了單只“小紙杯”在空中下落過程中不同時刻的下落距離,將數(shù)據(jù)填入下表中,圖(a)是對應的位移一時間圖線.然后將不同數(shù)量的“小紙杯”疊放在一起從空中下落,分別測出它們的速度一時間圖線,如圖(b)中圖線1、2、3、4、5所示.
D.同學們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歸納后,證實了他們的假設.根據(jù)以上回答下列提問:
時間(s)下落距離(m)
0.00.000
0.40.036
0.80.469
1.20.957
1.61.445
2.0X
(1)與上述過程中A、C步驟相應的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分別是作出假設、搜集證據(jù).
(2)圖(a)中的AB段反映了運動物體在做勻速直線 運動,表中X處的值為1.937m
(3)圖(b)中各條圖線具有共同特點,“小紙杯”在下落的開始階段做加速度逐漸減小的加速運動,最后“小紙杯”做:勻速直線 運動.
 
(4)比較圖(b)中的圖線1和5,指出在1.0~1.5s時間段內(nèi),速度隨時間變化關系的差異:
圖線1反映了“小紙杯”的速度不隨時間變化.
圖線5反映了“小紙杯”的速度速度隨時間繼續(xù)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5.某學習小組做探究“合力的功和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的實驗如圖1,圖中小車是在一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沿木板滑行,這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當用2條、3條…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進行第2次、第3次…實驗時,使每次實驗中橡皮筋伸長的長度都保持一致.每次實驗中小車獲得的速度由打點計時器所打的紙帶測出.
(1)除了圖中已有的實驗器材外,還需要導線、開關、刻度尺(填測量工具)和交流(填“交流”或“直流”)電源;
(2)實驗中,小車會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可以使木板適當傾斜來平衡掉摩擦阻力,則下面操作正確的是D
A.放開小車,能夠自由下滑即可
B.放開小車,能夠勻速下滑即可
C.放開拖著紙帶的小車,能夠自由下滑即可
D.放開拖著紙帶的小車,能夠勻速下滑即可
(3)若木板水平放置,小車在兩條橡皮筋作用下運動,當小車速度最大時,關于橡皮筋所處的狀態(tài)與小車所在的位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
A.橡皮筋處于原長狀態(tài)            B.橡皮筋仍處于伸長狀態(tài)
C.小車在兩個鐵釘?shù)倪B線處      D.小車已過兩個鐵釘?shù)倪B線
(4)在正確操作情況下,打在紙帶上的點,并不都是均勻的,為了測量小車獲得的速度,應選用紙帶的GK部分進行測量(根據(jù)下面所示的紙帶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2.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做《探究橡皮筋做的功和小車速度變化的關系》的實驗.

(1)實驗中需要用傾斜木板的方法平衡掉小車所受的阻力,為了檢驗木板的傾角是否達到了平衡掉阻力的效果,下列操作方法中最恰當?shù)氖荂
A.將小車在木板上由靜止釋放,觀察小車是否勻速下滑
B.將小車掛在橡皮筋上,用小車將橡皮筋拉長后由靜止釋放,觀察小車是否勻速下滑
C.將小車連接好紙帶,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限位孔,啟動打點計時器,用手給小車一個向下的初速度,觀察紙帶上的點跡分布是否均勻
D.將小車掛好橡皮筋并連接好紙帶,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限位孔,用小車將橡皮筋拉長后啟動打點計時器,然后由靜止釋放小車,觀察紙帶上的點跡分布是否均勻
(2)若甲、乙兩位同學的實驗操作均正確.甲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了功和速度的關系圖線,即W-v圖,如圖2甲所示,并由此圖線得出“功與速度的平方一定成正比”的結論.乙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了功與速度平方的關系圖線,即W-v2圖,如圖2乙所示,并由此也得出“功與速度的平方一定成正比”的結論.關于甲、乙兩位同學的分析,你的評價是A
A.甲的分析不正確,乙的分析正確
B.甲的分析正確,乙的分析不正確
C.甲和乙的分析都正確
D.甲和乙的分析都不正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9.某同學利用圖甲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小車在均勻長木板上的運動規(guī)律.

(1)在小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時打出一條紙帶,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圖乙中所示的是每打5個點所取的計數(shù)點,x1=3.62cm,x4=5.12cm,由圖中數(shù)據(jù)可求得:小車的加速度為0.50m/s2,第3個計數(shù)點與第2個計數(shù)點的距離(即x2)約為4.62cm.
(2)用該實驗裝置探究ɑ與F、M之間的關系,要用鉤碼(質量m)的重力表示小車所受的細線拉力,需滿足M>>m,滿足此條件做實驗時,得到一系列加速度a與合外力F的對應數(shù)據(jù),畫出a-F關系圖象,如圖丙所示,若不計滑輪摩擦及紙帶阻力的影響,由圖象可知,實驗操作中不當之處為沒有破壞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小車的質量M=1kg;如果實驗時,在小車和鉤碼之間接一個不計質量的微型力傳感器用來測量拉力F,從理論上分析,該實驗圖線的斜率將變大(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為了驗證動能定理,在用鉤碼的重力表示小車所受合外力的條件下,在圖乙紙帶中1、3兩點間對小車用實驗驗證動能定理的表達式為mg(x2+x3)=$\frac{M}{8{t}^{2}}$[(x3+x42-(x1+x22](用題中所涉及數(shù)據(jù)的字母表示,兩個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用t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20.在“研究影響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的實驗中,
(1)我們所運用的物理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2)如圖1,充滿電的兩個極板所帶電荷量不變,兩極板正對面積為S,極板間的距離為d,靜電計指針偏角為θ.實驗中,改變電容器的結構,關于可能看到的現(xiàn)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A.保持d不變,減小S,則θ變大
B.保持d不變,減小S,則θ變小
C.保持S不變,增大d,則θ變小
D.保持S不變,增大d,則θ不變
(3)1999年日本原子能公司所屬敦賀灣核電站由于水管破裂導致高輻射冷卻劑外流.在此次事故的檢測中,應用了非電量變化(冷卻劑外泄使管中液面變化)轉移為電信號的自動化檢測技術.圖2展示了這種檢測的原理圖,圖中容器內(nèi)裝有導電液體,可以看成電容器的一個電極,中間的芯柱可以看成電容器的另一個電極,芯柱外套有絕緣管(塑料或橡皮)作為電介質.電容器的兩個電極分別用導線接在指示器上,指示器上顯示的是電容的大小,我們則可以通過指示器顯示的數(shù)值判斷容器中液面的高低.請你具體判斷:如果指示器示數(shù)增大,容器中液面是升高了(填“升高了”或“降低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