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甲和乙兩個物體在同一直線上運動,它們的v-t圖象分別如圖中的a和b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t1時刻它們的運動方向相同B.在t2時刻甲與乙可能相遇
C.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D.在0~t2時間內(nèi),甲比乙的位移大

分析 本題是速度-時間圖象,速度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縱坐標的大小表示速度的大小,圖象與t軸包圍的面積表示位移大。

解答 解:A、圖線在t1軸上方,速度均為正值,表示物體的運動方向均沿正方向,運動方向相同,故A正確;
B、ab運動的位移不同,由于甲乙不一定從同一位置出發(fā),故可能在t2時刻甲與乙可能相遇,故B正確;
C、斜率代表物體的加速度,故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故C錯誤;
D、與時間軸所圍面積為物體運動的位移,乙所圍面積大于甲所圍面積,故在0~t2時間內(nèi),甲比乙的位移小,故D錯誤;
故選:AB

點評 本題考查基本的讀圖能力,矢量的正負表示其方向,數(shù)值表示其大小,同時要注意斜率和面積的物理意義.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某汽車沿一直線運動,在t時間內(nèi)通過的位移為L,在$\frac{L}{2}$處速度為v1,在$\frac{t}{2}$處速度為v2,則( 。
A.勻加速運動,v1>v2B.勻加速運動,v1<v2
C.勻減速運動,v1<v2D.勻減速運動,v1>v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如圖所示,真空中等量同種負點電荷放置在M、N兩點,在M、N的連線上有對稱點a、c,M、N連線的中垂線上有對稱點b、d,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O點的場強為零,電勢大于零
B.a點的場強與c點的場強相同
C.把一個負的試探電荷從a點移到b點,電勢能一定減小
D.把一個正的試探電荷d點靜止釋放,在它從d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加速度一定先減小后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一宇航員到達半徑為R、密度均勻的某星球表面,做如下實驗:用不可伸長的輕繩拴一質(zhì)量為m的小球,繩上端固定在O點,如圖所示,在最低點給小球某一初速度,使其繞O點在豎直面內(nèi)做圓周運動,測得繩的拉力大小F隨時間t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乙所示.若F1的大小等于7F2,且設(shè)R,m,引力常量為G,F(xiàn)2為已知量,忽略各種阻力,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frac{{F}_{2}}{m}$B.衛(wèi)星繞該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為$\sqrt{\frac{Gm}{R}}$
C.小球通過最高點的最小速度為$\sqrt{gR}$D.星球的質(zhì)量為$\frac{{F}_{2}{R}^{2}}{G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物體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第1s內(nèi)就通過了全程的一半,物體還要下落多少時間才會落地.( 。
A.1 sB.1.5 sC.$\sqrt{2}$ sD.($\sqrt{2}$-1)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6.在平直的公路上,當(dāng)一輛公共汽車以v0=12m/s的速度從某同學(xué)身旁經(jīng)過時,該同學(xué)想乘車,立刻以v1=4m/s的速度跑動去追趕該公共汽車,司機看到有人追趕汽車想乘車,立刻制動汽車,讓公共汽車做a=-2m/s2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把公共汽車看成質(zhì)點),求:
(1)該同學(xué)何時與汽車有最大距離,最大距離為多少?
(2)該同學(xué)何時追上汽車?追趕過程運動的位移大小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3.某靜電場的等勢面分布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A點電場強度方向為曲線上該點的切線方向
B.負電荷在A點的電勢能比在C點的電勢能小
C.將正電荷由圖中A點移到C點,電場力做負功
D.將電荷從圖中A點移到B點,電場力不做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0.如圖所示,A、B、C 是點電荷Q 激發(fā)的電場中的三個點.現(xiàn)在A 點放入一電荷量q=1.0×10-9C 的正試探電荷,q 受到的電場力F=9.0×10-6N.
(1)求A 點電場強度EA的大。
(2)若將q 從A點移動到B 點,q受到的電場力變大還是變?
(3)若EC=2.0×103N/C,求q在C點受到電場力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物理概念不是采用比值定義法定義的是( 。
A.速度B.平均速度C.瞬時速度D.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