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如圖所示,圖甲為質(zhì)點a和b做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x-t)圖象,圖乙為質(zhì)點c和d做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v-t)圖象,由圖可知(  )
A.若t1時刻a、b兩質(zhì)點第一次相遇,則t2時刻兩質(zhì)點第二次相遇
B.若t1時刻c、d兩質(zhì)點第一次相遇,則t2時刻兩質(zhì)點第二次相遇
C.t1到t2時間內(nèi),四個質(zhì)點中只有b和d兩個質(zhì)點的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
D.t1到t2時間內(nèi),四個質(zhì)點中只有b和d兩個質(zhì)點做了變速運動

分析 在位移-時間圖象中,傾斜的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速度,圖象的交點表示位移相等;在速度-時間圖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圖象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由此分析兩質(zhì)點的運動情況.

解答 解:A、由題圖可知,t1和t2時刻a、b兩個質(zhì)點的位移均相同,若t1時刻為第一次相遇,則t2時刻為第二次相遇,故A正確;
B、若t1時刻c、d兩質(zhì)點第一次相遇,t1到t2時間內(nèi),c、d兩質(zhì)點的位移不同,因此t2時刻兩質(zhì)點不可能相遇,故B錯誤;
C、t1到t2時間內(nèi),只有b質(zhì)點的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故C錯誤;
D、t1到t2時間內(nèi),b、c、d三個質(zhì)點的速度都發(fā)生了變化,做變速運動,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 要求同學們能根據(jù)圖象讀出有用信息,注意位移-時間圖象和速度-時間圖象的區(qū)別,從斜率、面積等數(shù)學角度來理解其物理意義.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三個同學根據(jù)不同的實驗條件,進行了探究平拋運動規(guī)律的實驗:
(1)甲同學采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用小錘擊打彈性金屬片,金屬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彈出,同時B球被松開自由下落,觀察到兩球同時落地,改變小錘打擊的力度,即改變A球被彈出時的速度,兩球仍然同時落地,這說明平拋運動的物體在豎直方向上做自由落體運動
(2)乙同學采用如圖乙所示的裝置.兩個相同的弧形軌道M、N,分別用于發(fā)射小鐵球P、Q,其中N的末端可看作與光滑的水平板相切,兩軌道上端分別裝有電磁鐵C、D;調(diào)節(jié)電磁鐵C、D的高度使AC=BD,從而保證小鐵球P、Q在軌道出口處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現(xiàn)將小鐵球P、Q分別吸在電磁鐵C、D上,然后切斷電源,使兩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時分別從軌道M、N的末端射出.實驗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應是P球擊中Q球.僅僅改變弧形軌道M的高度,重復上述實驗,仍能觀察到相同的現(xiàn)象,這說明平拋運動的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3)丙同學采用頻閃攝影的方法拍攝到如圖丙所示的小球做平拋運動的照片,每小格的邊長L=5cm,通過實驗,記錄了小球在運動途中的三個位置,則該小球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為1.5m/s;運動到B點時的速度為2.5m/s.(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某組同學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做“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的實驗.

(1)在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過程中應保持小車的質(zhì)量不變,用砝碼和盤的重力作為小車所受外力,利用紙帶算出小車的加速度,改變所掛鉤碼的數(shù)量,多次重復測量,進而研究加速度和力的關系.這種研究方法是采用控制變量法.
(2)實驗過程中,難以直接得到小車受到的牽引力,所以將砝碼和盤的重力近似看作小車的牽引力,那么,可以“將砝碼和盤的重力近似看作小車的牽引力”的條件是砝碼和盤的質(zhì)量遠小于小車的質(zhì)量.
(3)利用上裝置做“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時:
甲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的小車的加速度a和小車所受拉力F的圖象為圖2所示中的直線Ⅰ,乙同學畫出的圖象為圖中的直線Ⅱ,直線Ⅰ、Ⅱ在縱軸或橫軸上的截距較大.明顯超出了誤差范圍,下面給出了關于形成這種情況原因的四種解釋,其中可能正確的是BC
A、實驗前甲同學沒有平衡摩擦力
B、甲同學在平衡摩擦力時,把長木板的末端抬得過高了
C、實驗前乙同學沒有平衡摩擦力
D、乙同學在平衡摩擦力時,把長木板的末端抬得過高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有一個小球沿斜面下滑,用頻率為0.1s的頻閃相機拍攝不同時刻小球的位置,如圖所示,測得比小球連續(xù)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如下表:
S1(cm)S2(cm)S3(cm)S4(cm)S5(cm)
8.209.3010.4011.5012.60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求小球下滑的加速度a=1.1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某同學用兩個彈簧秤做“探究兩個力的合成”的實驗,其中用到的一個彈簧測力計如圖所示,則用它進行實驗前應進行的操作是彈簧測力計調(diào)零.
接下來他的實驗步驟如下:
(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墊一張白紙,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栓兩根細線,通過細線同時用兩個測力計互成角度地位橡皮條,使它與細線的結(jié)點到達某一位置O點,在白紙上記下O點和兩測力計的讀數(shù)F1和F2,以及兩細線的方向.
(2)只用一個測力計通過細繩拉橡皮條,使它與細線的結(jié)點也到達O點,記下此時測力計的讀數(shù)F′.
(3)根據(jù)記錄用力的圖示方法畫出F1和F2,發(fā)現(xiàn)以F1、F2為鄰邊的平行四邊形中,F(xiàn)1、F2所夾的對角線的長度與F′的大小相符,于是認為力的合成的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
在步驟(2)中將結(jié)點也拉到O點,是為了兩次的作用效果相同;
在實驗步驟中有兩個重要的錯誤或疏漏是記錄F′的方向,對角線的方向與F′的方向也要相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如圖,軌道CDGH位于豎直平面內(nèi),其中圓弧段DG與水平段CD及傾斜段GH分別相切于D點和G點,圓弧段和傾斜段均光滑,在H處固定一垂直于軌道的絕緣擋板,整個軌道絕緣且處于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中.一帶電物塊由C處靜止釋放,經(jīng)擋板碰撞后滑回CD段中點P處時速度恰好為零.已知物塊的質(zhì)量m=4×10-3kg,所帶的電荷量q=+3×10-6C;電場強度E=1×104N/C;CD段的長度L=0.8m,圓弧DG的半徑r=0.2m,GH段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且sinθ=0.6,cosθ=0.8;不計物塊與擋板碰撞時的動能損失,物塊可視為質(zhì)點,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求物塊與軌道CD段的動摩擦因數(shù)?;
(2)求物塊第一次碰撞擋板時的動能Ek
(3)分析說明物塊在軌道CD段運動的總路程能否達到2.6m.若能,求物塊在軌道CD段運動2.6m路程時的動能;若不能,求物塊碰撞擋板時的最小動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9.如圖所示,為氫原子的能級圖.現(xiàn)有大量處于n=3激發(fā)態(tài)的氫原子向低能級躍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這些氫原子總共可輻射出6種不同頻率的光子
B.氫原子由n=3躍遷到n=l產(chǎn)生的光子照射到逸出功為6.34 eV的金屬鉑上能發(fā)生光電效應
C.氫原子由n=3躍遷到n=2產(chǎn)生的光波長最長
D.這些氫原子躍遷時輻射出光子能量的最大值為10.2 eV
E.氫原子由n=3躍遷到n=l,電子的動能增大,電勢能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6.如圖甲所示,MN是一個螺線管,它的繞線方法沒有畫出,A是在MN的正下方水平放置在地面上的金屬圓環(huán).現(xiàn)在a、b兩端接入如圖乙所示的正弦交流電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t1時間內(nèi)A環(huán)對地面的壓力不斷增加
B.0~t1時間內(nèi)A環(huán)對地面的壓力先增加后減小
C.t1~t2和t2~t3時間內(nèi)A環(huán)中的電流方向相同
D.0~t4時間內(nèi)A環(huán)中的電流方向始終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某物體沿一直線運動,其v-t圖象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第2s內(nèi)和第3s內(nèi)速度方向相反B.第2s內(nèi)和第3s內(nèi)加速度方向相反
C.第4s末速度方向發(fā)生變化D.第3s末速度方向發(fā)生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