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大小相同的金屬小球A、B分別帶有qA:qB=4:1數值的電荷量,相距較遠,相互間引力為F.現將另一個不帶電的、與A、B完全相同的金屬小球C,先與A接觸,再與B接觸,然后離開,則A、B間的作用力變?yōu)椋ā 。?/p>
| A. | F | B. | F | C. | F | D. | F |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甲所示,在傾角為的光滑斜面上,有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受到一個沿斜面向上的變力F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物體的機械能E隨路程x的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其中0 - xl、x2 -x3過程的圖線是曲線,x1- x2過程的圖線為平行于x軸的直線,且x=0處曲線的切線斜率與x=x2處曲線的切線斜率相等。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一直沿斜面向上運動
B.在0 -x1過程中,物體的加速度大小先減小后增大
C.在x1- x2過程中物體的重力勢能一直在增加
D.在x2- x3過程中物體的動能先減少后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一個圓柱形氣缸,中間有一隔板,板壁上有一孔,并有一閘門K,右側有一不漏氣的活塞P.開始時閘門K關閉,氣缸左側充有一些空氣,活塞P位于氣缸右側,隔板與活塞P間為真空.氣缸和隔板都是導熱的。第一步:打開閘門K,空氣將充滿氣缸的左右兩側;第二步:向左緩慢推動活塞P,直至緊挨隔板,關閉閘門K,然后再把活塞P拉至氣缸右側的初始位置。下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經過這兩步操作,氣缸、活塞及缸內氣體組成的系統(tǒng)又恢復到開始的狀態(tài),并且沒有引起其他變化
B.第一步操作后,氣體充滿左右兩側的過程中,氣體要從外界吸收熱量
C.第二步操作過程中,氣體要向外部散熱
D.這整個過程中,有機械能向內能轉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質量為1kg的物體受到兩個大小分別為3N和2N的共點力作用,則物體的加速度大小可能是( )
A.10 m/s2 B.6 m/s2
C.2 m/s2 D.5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一根原長為20cm的輕質彈簧,勁度系數k=20 N/m,一端拴著一個質量為1 kg的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繞另一端做勻速圓周運動,此時彈簧的實際長度為25 cm,如圖所示.求:
(1)小球運動的線速度為多大?
(2)小球運動的周期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在等量異種電荷形成的電場中,有A、B、C三點,A為兩點電荷連線的中心,B為連線上距A為d的一點,C為連線中垂線上距A也為d的一點,關于三點的場強大小、電勢高低比較,正確的是( 。
| A. | EB>EA>EC | B. | EA>EB>EC | C. | φA=φC>φB | D. | φB=φC>φ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光滑斜面傾角為37°,一帶有正電的小物體質量為m,電荷量為q,置于斜面上,當沿水平方向加如圖所示的勻強電場時,帶電小物體恰好靜止在斜面上,從某時刻開始,電場強度變化為原來的1/2,求:(sin37°=0.6,cos37°=0.8,g=10m/s2)
(1)原來的電場強度E為多大?
(2)物塊運動的加速度?
(3)沿斜面下滑距離為l=0.5m時物塊的速度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勻速行駛,在其后1000m處的摩托車欲在起動后用3min的時間恰好追上汽車,如果摩托車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為30m/s,那么它的加速度應為多大?(設摩托車加速時,加速度恒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半徑R=0.2 m的光滑四分之一圓軌道MN豎直固定放置,末端N與一長L=0.8 m的水平傳送帶相切,水平銜接部分摩擦不計,傳動輪(輪半徑很。┳黜槙r針轉動,帶動傳送帶以恒定的速度ν0運動。傳送帶離地面的高度h=1.25 m,其右側地面上有一直徑D=0.5 m的圓形洞,洞口最左端的A點離傳送帶右端的水平距離S =1 m, B點在洞口的最右端。現使質量為m=0.5 kg的小物塊從M點由靜止開始釋放,經過傳送帶后做平拋運動,最終落入洞中,傳送帶與小物塊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0.5。 g取10 m/s2。求:
(1)小物塊到達圓軌道末端N時對軌道的壓力;
(2)若ν0=3 m/s,求物塊在傳送帶上運動的時間;
(3)若要使小物塊能落入洞中,求ν0應滿足的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