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泰州模擬)在坐標系xOy平面的第一象限內(nèi),有一個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大小恒為B0,方向垂直于xOy平面,且隨時間作周期性變化,如圖所示,規(guī)定垂直xOy平面向里的磁場方向為正.一個質量為m,電荷量為q的正粒子,在t=0時刻從坐標原點以初速度v0沿x軸正方向射入,不計重力的影響,經(jīng)過一個磁場變化周期T(未確定)的時間,粒子到達第Ⅰ象限內(nèi)的某點P,且速度方向仍與x軸正方向平行同向.則
(1)粒子進入磁場后做圓周運動的半徑是多大?
(2)若O、P連線與x軸之間的夾角為45°,則磁場變化的周期T為多大?
(3)因P點的位置隨著磁場周期的變化而變化,試求P點的縱坐標的最大值為多少?
分析:(1)粒子進入磁場后,由洛倫茲力提供向心力,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粒子圓周運動的半徑.
(2)若O、P連線與x軸之間的夾角為45°,粒子在磁場變化的前后半個周期T內(nèi)速度的偏向角都是90°,運動時間都是粒子圓周運動周期的
1
4
,求出粒子圓周運動的周期,再求解磁場變化的周期T.
(3)根據(jù)幾何知識求出P點橫坐標和縱坐標與粒子圓周運動半徑的關系.根據(jù)粒子在第一象限運動的條件求解P點的縱坐標的最大值.
解答:解:
(1)粒子進入磁場后做圓周運動的軌道半徑為r,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
       qv0B=m
v02
r

r=
mv0
qB
=4×10-3
m
(2)O、P連線與x軸之間的夾角為45°,由運動的對稱性,粒子經(jīng)兩個四分之一圓弧到達P點,設圓周運動周期為T0,由T0=
2πr
v0
,得T0=
2πm
qB

∴T=
T0
2
=
πm
qB

(3)設兩段圓弧的圓心OO的連線與y軸夾角為θ,P點的縱坐標為y,圓心O到y(tǒng)軸之間的距離為x,則由幾何關系,得
  y=2r+2rcosθ
  sinθ=
x
2r

保證粒子在第一象限內(nèi)運動,x≥r
當θ=300時,y取最大,
ym=(2+
3
r=
mv0
qB
=4×10-3

答:
(1)粒子進入磁場后做圓周運動的半徑是4×10-3m.
(2)若O、P連線與x軸之間的夾角為45°,磁場變化的周期T=
πm
qB

(3)P點的縱坐標的最大值為4×10-3m.
點評:本題是帶電粒子在交變磁場中運動的問題,畫出粒子運動的軌跡,根據(jù)幾何知識求解半徑是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泰州模擬)如圖(甲)所示,一對平行光滑軌道放置在水平面上,兩軌道相距l(xiāng)=1m,兩軌道之間用R=3Ω的電阻連接,一質量m=0.5kg、電阻r=1Ω的導體桿與兩軌道垂直,靜止放在軌道上,軌道的電阻可忽略不計.整個裝置處于磁感應強度B=2T的勻強磁場中,磁場方向垂直軌道平面向上,現(xiàn)用水平拉力沿軌道方向拉導體桿,拉力F與導體桿運動的位移s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當拉力達到最大時,導體桿開始做勻速運動,當位移s=2.5m時撤去拉力,導體桿又滑行了一段距離s'后停下,在滑行s'的過程中電阻R上產(chǎn)生的焦耳熱為12J.求:
(1)拉力F作用過程中,通過電阻R上電量q;
(2)導體桿運動過程中的最大速度vm;
(3)拉力F作用過程中,電阻R上產(chǎn)生的焦耳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泰州模擬)在萬有引力定律發(fā)現(xiàn)過程中,牛頓曾經(jīng)做過著名的“月-地”檢驗,他設想:如果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和對地表附近物體的引力性質相同,已知月地間距離為地球半徑的60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g,那么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加速度應該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泰州模擬)如圖所示,在水平傳送帶上有三個質量分別為m1、m2、m3的木塊1、2、3,1和2及2和3間分別用原長為L,勁度系數(shù)為k的輕彈簧連接起來,木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 μ,現(xiàn)用水平細繩將木塊1固定在左邊的墻上,傳送帶按圖示方向勻速運動,當三個木塊達到平衡后,1、3兩木塊之間的距離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泰州模擬)電視天線放大器能夠將室外天線接收到的微弱電視信號放大,使得電視機更清晰,放大器放置在室外的天線附近,為它供電的電源盒放置在室內(nèi),連接電源盒與放大器的兩條電線兼有兩種功能:既是天線放大器50Hz低頻電源線,同時又將幾百MHz高頻電視信號送人室內(nèi),供電視機使用,這就是說,低頻電流與高頻電流共用一個通道.室內(nèi)電源盒的內(nèi)部電路如圖所示,關于電容器C和電感線圈L的作用,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