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質(zhì)量為m的物體在空中由靜止下落,由于空氣阻力,運動的加速度是0.9g,物體下落高度為h,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重力勢能減小了0.9mgh
B. 重力勢能減小了0.1mgh
C. 動能增大了0.9mgh
D. 動能增大了0.1mg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論述中,能夠揭示原子核有復雜結(jié)構(gòu)的是( )
A. 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建立原子核式結(jié)構(gòu)模型
B. 湯姆孫發(fā)現(xiàn)了電子
C. 貝克勒爾發(fā)現(xiàn)天然放射性現(xiàn)象
D. 倫琴發(fā)現(xiàn)X射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重力勢能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重力勢能僅由重物本身的因素決定
B. 重力勢能有負值,因此說重力勢能是矢量
C. 重力做功才有重力勢能,重力不做功,物體就不具有重力勢能
D. 重力做功引起重力勢能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對于場強,本節(jié)出現(xiàn)了和兩個公式,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 q表示場中的檢驗電荷,Q表示場源電荷
B. E隨q的增大而減小,隨Q的增大而增大
C. 第一個公式適用于包括點電荷在內(nèi)的所有場源的電場求場強,且E的方向和F一致
D. 從第二個公式看,拿走Q后,E就不存在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帶電體C的右側(cè)有兩個相互接觸的金屬導體A和B,均放在絕緣支座上,若先將C移走,再把A、B分開,則A_________電,B__________電,若現(xiàn)將A、B分開,再移走C,則A_____電,B_______電,若不移開C,用手觸摸,則A________電,B_______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很長的、不可伸長的柔軟輕繩跨過光滑定滑輪,繩兩端各系一小球a和b.a(chǎn)球質(zhì)量為m,靜置于地面:b球質(zhì)量為3m,用手托住,高度為h,此時輕繩剛好拉緊.
求從靜止開始釋放b后,a能離地面的最大高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測量小物塊Q與平板P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AB是半徑足夠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圓弧軌道,與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點相切,C點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為C′。重力加速度為g。實驗步驟如下:
①用天平稱出物塊Q的質(zhì)量m;
②測量出軌道AB的半徑R、BC的長度L和CC/的高度h;
③將物塊Q在A點由靜止釋放,在物塊Q落地處標記其落地點D;
④重復步驟③,共做10次;
⑤將10個落地點用一個盡量小的圓圍住,用刻度尺測量圓心到C′的距離s。
(1)用實驗中的測量量表示:
(ⅰ)物塊Q到達B點時的動能EkB=__________;
(ⅱ)物塊Q到達C點時的動能EkC=__________;
(ⅲ)在物塊Q從B運動到C的過程中,物塊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__________;
(ⅳ)物塊Q與平板P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__________。
(2)回答下列問題:
(ⅰ)實驗步驟④⑤的目的是________。
(ii)已知實驗測得的μ值比實際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實驗中測量量的誤差之外,其它的可能是________(寫出一個可能的原因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用棉布分別與丙稀塑料板和乙烯塑料板摩擦實驗結(jié)果如圖,由此對摩擦起電說法正確的是
A. 兩個物體摩擦時,表面粗糙的易失去電子
B. 兩個物體摩擦起電時,一定同時帶上種類以及數(shù)量不同的電荷
C. 兩個物體摩擦起電時,帶上電荷的種類不同但數(shù)量相等
D. 同一物體與不同種類物體摩擦,該物體的帶電荷種類可能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磁場絕緣的水平面上有一物體A帶正電,另一帶正電的物體B沿著以A為圓心的圓弧由P到Q緩慢地從物體A的正上方經(jīng)過,若此過程中物體A始終保持靜止,A、B兩物體可視為質(zhì)點且只考慮它們之間有庫侖力的作用,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A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先增大后減小
B.物體A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保持不變
C.物體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先減小后增大
D.庫侖力對物體B先做正功后做負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