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3.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
Ⅰ、能源、環(huán)境與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
(1)目前,人類以化石燃料為主要能源,常見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
它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O2$\frac{\underline{\;點燃\;}}{\;}$CO2+2H2O.
(2)為減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將其轉化為可燃性氣體,此過程可認為是碳與水的反應,其微觀示意圖如圖1所示:

①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置換反應.
②該反應生成物的分子個數比為1:1.
(3)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人們積極尋找不含碳
元素的燃料.經研究發(fā)現NH3燃燒的2種產物都是空氣中沒有任何污染的物質,其中一種為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同時釋放大量能量,有一定應用前景.
請寫出NH3燃燒的化學方程式4NH3+3O2$\frac{\underline{\;點燃\;}}{\;}$6H2O+2N2
Ⅱ、金屬鋁、鐵、銅是人類廣泛使用的三種金屬,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1)如圖2是鋁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D.
A.鋁原子的質子數為13     B.鋁可作導線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C.鋁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   D.鋁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
(2)鋁在空氣中與氧氣反應,其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從而阻止鋁進一步氧化,因此鋁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寫出鋁表面氧化物薄膜的化學式Al2O3
(3)用下列試劑驗證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能達到目的是B(填序號).
A.硫酸鋁溶液      B.硫酸亞鐵溶液     C.硫酸銅溶液
(4)每年因金屬銹蝕造成很大浪費,鋼鐵生銹實際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發(fā)生化學反應,所以在鋼鐵表面涂油、刷漆等,能防止鋼鐵生銹.

分析 Ⅰ、(1)煤、石油和天然氣屬于化石燃料,甲烷完全燃燒時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①根據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分析反應的特點.判斷反應的類型;
②根據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及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反應生成物的分子個數比;
(3)根據反應物、生成物以及質量守恒定律寫出化學方程式即可;
Ⅱ、(1)依據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以及核外電子的得失規(guī)律和鋁的有關性質分析解答;
(2)根據物質化學式的書寫規(guī)則正確書寫物質的化學式;
(3)若要驗證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如果只用一種溶液,就要選擇活動性居中的金屬的鹽溶液.氫氧化鈉和硫化氫反應生成硫化鈉和水;
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的種類可以判斷反應類型;
(4)鐵在空氣中銹蝕,實際上是鐵跟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共同作用的結果.

解答 解:Ⅰ、(1)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氣、煤和石油;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CH4+2O2$\frac{\underline{\;點燃\;}}{\;}$CO2+2H2O.
故填:天然氣;CH4+2O2$\frac{\underline{\;點燃\;}}{\;}$CO2+2H2O.
(2)①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可知,該反應由一種單質和化合物反應,生成了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屬于置換反應.
②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及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圖示中一個碳原子與一個水分子反應,生成了一個易氧化碳分子和一個氫分子,所以,該反應生成物的分子個數比為1:1.
故填:①置換反應;②1:1.
NH3燃燒生成物是水和氮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可以確定生成的氣體是氮氣),故化學方程式為:4NH3+3O2$\frac{\underline{\;點燃\;}}{\;}$6H2O+2N2;故填:4NH3+3O2$\frac{\underline{\;點燃\;}}{\;}$6H2O+2N2;
Ⅱ、(1)A、根據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特點可知:鋁的核內質子數為13,故A正確;
B、根據金屬鋁的性質可知:鋁具有較好延展性和的導電性,所以可以用鋁制作導線;故B正確;
C、依據地殼中元素的含有情況可知,鋁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故C正確;
D、根據原子的核外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規(guī)律特點可知:鋁的最外層電子數是3,且在化學反應中易失掉3個電子而達到穩(wěn)定結構,故D錯誤;
故填:D
(2)鋁在空氣中與氧氣反應,其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氧化鋁是由顯+3價的鋁元素和顯-2價的氧元素組成的,根據化合價原則,其化學式可表示為:Al2O3
故填:Al2O3
(3)驗證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如果只用一種溶液,就要選擇活動性居中的金屬的鹽溶液,所以,在硫酸鋁溶液、硫酸亞鐵溶液、硫酸銅溶液中應選用硫酸亞鐵溶液.
故填:B;
(4)鋼鐵生銹實際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水發(fā)生化學反應,所以在鋼鐵表面涂油、刷漆等,能防止鋼鐵生銹;
故填:氧氣和水.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的種類,煤的利用、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屬于基礎的知識,難度不大.根據已有的知識即可解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人體缺少某元素后會導致骨骼疏松、畸形、易得佝僂病,則該元素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圖象與對應的敘述相符合的是( 。
A.
等質量的鐵片、鋁片分別與足量且質量分數相同的稀硫酸反應
B.
表示水通電分解產生的氣體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
C.
向pH=13的氫氧化鈉溶液中不斷加水稀釋
D.
化學反應中,原子總數隨時間的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如圖所示,實驗Ⅱ是電解水的裝置.
實驗Ⅱ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frac{\underline{\;通電\;}}{\;}$2H2↑+O2↑.B試管中產生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該氣體是氧氣.當B中氣體的分子數目為n時,A中氣體的分子數目為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1)2015年4月25日世兵賽在蘇州隆重舉行,運動員在開賽前可以適當補充些葡萄糖,供給能量,若血液中缺乏葡萄糖則可能引起低血糖疾。诘矸勖傅拇呋饔孟,谷類食品中所含的淀粉[(C6H10O5n]能與水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葡萄糖(C6H12O6).請你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C6H10O5n+nH2O$\frac{\underline{\;淀粉酶\;}}{\;}$nC6H12O6
(2)從下列儀器和藥品中選用①②或⑤⑥兩種組合方法(填序號,可重復使用),探究“某無色液體是蒸餾水還是葡萄糖溶液”.
①酒精燈  ②試管及試管夾 ③玻璃棒 ④碘水 ⑤硫酸銅溶液  ⑥氫氧化鈉溶液
(3)計算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葡萄糖溶液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結果保留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實驗室部分裝置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X的名稱是集氣瓶.
(2)若要制備多瓶CO2,并在制取過程中便于補充稀鹽酸,發(fā)生裝置應選擇C.
(3)①寫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②下列哪些方法可檢驗二氧化碳已收集滿BCD(填序號).
A.將點燃的木條伸至集氣瓶中部      B.將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伸至集氣瓶口
C.將點燃的木條伸至集氣瓶口      D.將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伸至集氣瓶口
(4)實驗室通過加熱亞硝酸鈉和氯化銨的混合溶液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較純凈的N2時,應選擇DH組合而成的裝置.
(5)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劇毒氣體,密度大于空氣且易溶于水,但不溶于飽和食鹽水,卻極易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氯化氫氣體極易溶于水.實驗室制取氯氣的反應原理:MnO2+4HCl(濃) $\frac{\underline{\;\;△\;\;}}{\;}$ MnCl2+Cl2↑+2H2O;其操作步驟是:選擇藥品→發(fā)生裝置→除雜裝置→收集裝置→尾氣處理裝置.
根據以上信息和下列裝置圖回答有關問題:

①你認為適合實驗室制取氯氣的發(fā)生裝置是B(填“A”、“B”或“C”);
②為了得到比較純凈且干燥的氯氣,D中加入的藥品最好選擇b;
a.水        b.飽和食鹽水       c.氫氧化鈉溶液
③G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目的是吸收氯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A~H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A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E為黑色固體,H為藍色沉淀,這些物質的相互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應條件已省略.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BCaO,GCuSO4(填化學式).
(2)寫出D→F的化學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3)寫出E→C的化學方程式:CuO+CO$\frac{\underline{\;\;△\;\;}}{\;}$Cu+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實驗過程與圖象相符的是( 。
A.一定溫度下,向飽和的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鈣固體
B.向等量的鎂、鋅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向稀鹽酸中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
D.向鹽酸和氯化鎂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向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鋅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液中滴加稀鹽酸有白色沉淀產生.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所得濾渣中一定含有銅和鋅
B.所得濾渣中一定含有銀和銅
C.所得濾渣中一定含有銀、銅和鋅
D.所得濾液中一定含有Ag+、Zn2+、Cu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