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純凈物X在密閉容器中稍加熱就分解為NH3、H2O和CO2,根據這一實驗事實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A.X由四種元素組成 B.X是化合物
C.X中有水 D.X不穩(wěn)定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采用適當的試劑,可從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中獲得高純度CaCO3,其流程如圖1:
①流程圖中進行的操作1、操作2的名稱是 ;
②寫出石灰石煅燒的化學方程式 ,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
③該流程圖所示物質中,溶于水放出大量熱的氧化物是 ,該物質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 .
④使原料中各原子的利用率盡可能達到100%是“綠色化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上述流程中有的物質可以再利用,該流程中可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學習讓我們有很多收獲.下列歸納和總結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對化學資源的認識 | B.對人物貢獻的認識 |
①可用塑料來代替部分銅制造汽車零部件 ②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應合 理利用和保護 | ①拉瓦錫:定量法測定空氣的組成 ②張青蓮:電解水法測定水的組成 |
C.對物質俗稱的認識 | D.對安全的認識 |
①燒堿、純堿都是氫氧化鈉 ②熟石灰、消石灰都是氫氧化鈣 | ①點燃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驗純 ②含有亞硝酸鈉的工業(yè)用鹽可以食用 |
(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化學用語填空
(1)磷元素 (2)兩個鈣離子 (3)13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4)空氣中最多的氣體 (5)二氧化硫中硫元素顯+4價 2
(6)天然氣(CH4)作燃料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圖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兩套裝置圖,對該實驗認識錯誤的是
A.實驗前一定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B.實驗時銅粉用量的多少,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C.實驗結束后要等到裝置冷卻到室溫才能讀數
D.裝置二設計優(yōu)于裝置一,它能讓空氣更易流通且全部通過銅粉,使氧氣與銅粉充分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現象可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A.10g水受熱變成了10g水蒸汽
B.50mL水中加入50mL酒精,總體積100mL
C.5g蔗糖溶于95g水中,總質量為100g
D.紙在空氣中燃燒后化為灰燼,灰燼質量比紙的質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臭氧(化學式為O3)是淡藍色氣體,大氣中的臭氧層能有效阻擋紫外線,保護地球的生存環(huán)境,但目前南極出現了臭氧層空洞,并有繼續(xù)擴大的趨勢.
材料2.復印機在工作時,會因高壓放電產生一定濃度的臭氧,長期吸入大量臭氧會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適癥狀,還可能誘發(fā)中毒性肺氣腫。
材料3.臭氧發(fā)生器是在高壓電極的作用下,將空氣中的氧氣轉化為臭氧的裝置。利用臭氧的強氧化性,可將其應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殺菌和消毒。
(1)請總結臭氧的有關知識:
①物理性質: ;
②化學性質: ;
③用途: 。
(2)請從分子構成的角度,指出氧氣和臭氧的不同點:
。
(3)寫出材料3中氧氣轉化為臭氧的化學方程式: 。
(4)已知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可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磷在臭氧中燃燒與在氧氣中燃燒相似,生成物也相同。請寫出磷在臭氧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5)從上述材料中可見臭氧對人類有利有弊。請再舉出一種物質,并說出其利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為確定木炭還原氧化銅后的固體成分,請你與興趣小組的同學完成以下探究.
【對固體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金屬銅; 猜想Ⅱ:除銅外,還含有氧化銅;
猜想Ⅲ:除銅外,還含有木炭; 猜想Ⅳ:除銅外,還含有氧化銅、木炭
【進行實驗】實驗流程見如圖:
【問題和討論】
(1)步驟②包括溶解、 兩步操作;
(2)C的化學式為 ,D的化學式為 ,由此可以推出固體B中含有 (寫化學式),步驟④發(fā)生的反應方程式為 .
(3)結合(2)的結論推斷:如果溶液A顯藍色,則證明猜想 成立.Cu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空氣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空氣中氮氣的質量分數為78%
B.氧氣用于煉鋼是利用了它的化學性質
C.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大量的白色煙霧
D.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呼吸作用必須的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