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02480  102488  102494  102498  102504  102506  102510  102516  102518  102524  102530  102534  102536  102540  102546  102548  102554  102558  102560  102564  102566  102570  102572  102574  102575  102576  102578  102579  102580  102582  102584  102588  102590  102594  102596  102600  102606  102608  102614  102618  102620  102624  102630  102636  102638  102644  102648  102650  102656  102660  102666  102674  211419 

科目: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9

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在地球上已探明的蘊藏量是有限的,從人類目前利用這些能源的消耗速度計算,石油和天然氣不過幾十年,煤不過幾百年就會消耗殆盡.因此,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新能源(核能、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潮汐能等)已顯得十分迫切.氫氣是一種高效而無污染的理想能源.下列(1)(6)是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學生查閱資料歸納的工業(yè)上制氫氣的方法,其中包括正在研究的方案.

(1)電解法:

(2)甲烷轉化法:

(3)水煤氣法:

(4)碳氫化合物熱裂法:

(5)設法將太陽能聚集產生高溫使水分解:

(6)尋找高效催化劑使水分解產生氫氣:

如果將來人類廣泛使用氫氣作為能源,那么上述6種方法中你認為可行的,且很有發(fā)展前途的方法是哪幾種?并逐項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9

把少量聚氯乙烯(代碼:03縮寫:PVC)薄膜碎片放在一個試管里,塞上帶有尖嘴導管的橡皮塞.將試管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見圖),聚氯乙烯受熱變軟.加熱到80℃左右時聚氯乙烯開始熔化,繼續(xù)加熱到超過150℃時,聚氯乙烯分解、焦化并逸出氯化氫氣體.在導管口放置一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試紙變成________色.

(1)調查塑料的品種、性能和價格,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識別不同塑料的方法.

(2)以“我家里的合成材料制品”為題,進行調查,寫一份調查報告,感受“現(xiàn)代生活離不開合成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9

下表中列出一些常生活中常見物質及其發(fā)生變化的相關用途,請你結合給出生活實際,依照示例完成下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9

20031223日,東北某天然氣礦井發(fā)生特大“井噴”,含有大量硫化氫的天然氣逸出,造成243人死亡的重大事故,硫化氫()是一種無色有臭雞蛋氣味的劇毒氣體,可溶于水,有可燃性,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請根據(jù)以上信息,結合學過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事故發(fā)生后,若及時采取對逸出氣體點燃燃燒的措施,可以減少對人員的危害和死亡.寫出逸出氣體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用點燃的方法可除去氣體,但生成的二氧化硫又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

(3)專家提醒:發(fā)生氣體泄漏時,可用濕毛巾捂住鼻子迅速離開現(xiàn)場.這種做法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井噴”事故發(fā)生后,村民雖已聞到彌漫在空氣中的臭味,但直到幾個小時后,村干部通知他們迅速撤離,才意識到危險.對此,你對學習化學知識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9

空氣質量監(jiān)測報告提醒人們要關心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以下提供了兩組數(shù)據(jù),請按要求分析:

(1)1999年元月某一天,首都北京、全國重工業(yè)基地蘭州、海濱城市威?諝赓|量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注:各指標與污染指數(shù)之間關系:一級<50,二級50——100,三級100——200,四級200——300,五級300——400,六級400——500

A.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是________

B.空氣質量標準確定依據(jù)________(填序號)

①三項數(shù)據(jù)綜合考慮、诳醋畲蟮臄(shù)據(jù)、劭醋钚〉臄(shù)據(jù)

(2)1998南京春、夏、秋、冬四季空氣監(jiān)測平均數(shù)如表

A.對南京空氣質量影響最大的指標項目是________,治理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至少舉兩例)

B.夏季各項數(shù)據(jù)明顯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9

班內要組織一次以“使用塑料的利與弊”為題的小組辯論賽,正方觀點是“使用塑料的利大于弊,應大力提倡使用塑料制品”,反方觀點是“使用塑料的弊大于利,應禁止使用塑料制品”,抽簽決定所持觀點.如圖所示:

  (1)如果你所在的小組抽中的是正方觀點,你的論據(jù)主要有哪些?

  (2)如果你所在的小組抽中的是反方觀點,你的論據(jù)主要有哪些?

  (3)從該辯論中,你得到哪些啟發(fā)?請你以主持人(或評委)的身份就“使用塑料的利與弊”的問題最后評論一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9

汽車作為曾經(jīng)推動人類文明向前躍進的現(xiàn)代社會的產物,在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便捷舒適的同時,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也有難以推卸的責任.據(jù)65日我市政府發(fā)布的“2000年廈門環(huán)境狀況公報”稱:廈門大氣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yè)污染和汽車尾氣,99%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的排放來源于汽車尾氣.我市近幾年來汽車所有量的增長達20%,雖然空氣質量居全國第四,但環(huán)保仍面臨如汽車尾氣污染等問題的考驗.

另據(jù)報道:將氫氣應用于汽車發(fā)動機的技術已在我國研制成功;以酒精為燃料的汽車已在北京市、河南省使用;我市也有一部分汽車改用液化氣作為燃料.

(1)汽車尾氣中的大氣污染物有(寫化學式)________、________

(2)我市將部分汽車排氣管加裝三效轉換器,促使一氧化碳在排氣管內與空氣作用轉化為二氧化碳,其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

(3)請?zhí)岢鰪B門市治理汽車污染的一條合理建議_______

(4)就目前的情況看,氫氣作燃料的汽車要投入使用前,你認為還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有________

(5)若氫氣汽車運行1km需要2858kJ能量,現(xiàn)這輛車在我市環(huán)島路上走一圈(30km),需_________g氫氣(已知每克氫氣燃燒放出142.9kJ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9

已知明礬的化學式為,它在水中能全部解離成自由移動的鉀離子()、鋁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某同學為了探索明礬的凈水原理,做了如下表所示的實驗,請完成實驗報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9

閱讀下面的短文,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1998年上半年,中國南極長城站測得酸性降雨,其中一次pH5.64(pH是定量表示溶液酸堿性的一種方法: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強).當刮西北風時,來自美洲和亞大地區(qū)的大氣污染物吹到中國南極站所處的南極半島,遇到降雨,形成酸雨.這說明南極也不是“凈土”,酸雨的危害已經(jīng)危及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1)上述短文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環(huán)境污染具有_________的特點.

A.區(qū)域性

B.全球性

C.傳染性

D.危害性

(2)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大氣中___________等氣體含量過多.

(3)為探究酸雨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小洋同學選擇了同時栽培、植株大小相近的6盆同品種的盆栽草本植物,配制了不同pH的模擬酸雨溶液,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每盆植物噴灑相應pH的“酸雨400g(假設光照、溫度、空氣、水和肥料等條件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的現(xiàn)象見下表.

①上述實驗中,判斷“酸雨”對植物生長產生影響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

②由酸雨現(xiàn)象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兩空只要填出一點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化學教研室 題型:059

下表是幾種常用燃料1mol(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

(1)從熱量的角度分析,目前最適合家庭使用的優(yōu)質氣體燃料是___________

(2)寫出管道煤氣中的一氧化碳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1mol一氧化碳充分燃燒,需消耗氧氣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mol

(3)充分燃燒1mol表中各種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碳的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

(4)礦物燃料儲量有限,而且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污染.根據(jù)能源多樣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我國開發(fā)利用的綠色能源有氫能、___________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